马铃薯既可以做蔬菜又可以做主粮,在我国被广泛种植,从最初的露地栽培到后来的覆膜栽培,再到我们今天要说的两膜覆盖栽培,不仅提高了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更提早了马铃薯的上市时间,价格高、效益好。那么,在早春利用地膜加拱棚栽培马铃薯究竟是怎样达到增产增效的呢?
地块选择
早春种植马铃薯应选土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灌水方便的地块,忌重茬。秋茬作物收获后及时将田地里的病叶、病株带离田间处理。中等肥力的地块可每亩施优质腐熟的农家肥千克,入冬前对土壤进行深耕,深耕深度30厘米左右,使土壤风化,在接纳雨雪保墒的同时,冻死土壤中的越冬害虫。
品种选择
两膜覆盖马铃薯宜选用结薯早,抗腐烂的优质、早熟丰产、商品性好的脱毒品种,如荷兰15号、鲁引1号、科薯6号和早大白等品种。早春马铃薯最好选用25~30克小种薯整薯播种。
种薯处理
对于大中型薯块播种前15~20天进行晒种、挑拣、切块。由于两膜覆盖马铃薯播种早,常选用的秋薯还未完全度过休眠期,为了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可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对切块的种薯进行浸种,浸种后催芽,等芽长到1~1.5厘米时晾晒炼芽,使芽体粗壮就可播种。
四、播种
1、播种时间
当气温稳定在3℃以上,土壤10厘米深处地温不低于7℃时即可播种。北方地区一般在2月初至2月中旬。播种时土壤干旱是影响出苗造成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播种前一定要保证土壤墒情充足,如土壤相对含水量不足65%时一定要浇水造墒,以免播种后浇水次数多造成地温低导致出苗慢或病害发生。
2、测土配方施肥
浇水和播种最好在同一天进行,等水渗入土层土壤表皮微湿时要及时使用种肥。按照测土配方施肥,通常根据马铃薯的需肥规律,每亩~千克的目标产量,每亩施氮、磷、钾比例为15:10:20的三元复合肥90~千克、硫酸锌1.2千克、硼酸1千克,全部均匀施入沟里。
3、合理密植
为了合理解决密度和通风透光之间的矛盾,实行一垄双行栽培模式,大行距75~80厘米,两行之间的小行距20~25厘米,株距20~25厘米,每亩定植~株。播种后用机器覆土起垄,垄面要用耙子搂平整,垄高20~25厘米,垄背宽40~45厘米。
4、喷洒除草剂、覆膜、搭建拱棚
垄面搂平后,一般每亩用50%的乙草胺微乳剂~毫升兑水40~50升,均匀喷于垄面上,喷药后要及时覆膜以保持药效。地膜可选用黑白配色膜,也可选用普通的降解地膜,覆盖地膜后,及时搭建拱棚,一般按照6~8垄,每隔1~1.5米设置支架。为便于生产管理,搭建拱棚最好使用钢支架,拱棚高最好在2.2~2.6米,拱棚搭建好后,及时覆盖棚膜。盖膜后固定好棚膜,以迅速提高拱棚内温度。
播后管理
1、苗期管理
由于早春马铃薯播种时外界气温在3℃左右,有时还有霜冻,此时保温是重点。一般在出苗前要压好棚膜,不通风换气,防止风、雪等损害拱膜,对棚膜上的水滴和尘物要经常打扫和清洗,增加棚膜透光率,以增加棚内温度,以促进早出苗。
只要播种时土壤墒情好,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出苗前这段时间,不需要追肥和浇水。在适宜的条件下,一般播种后15~20天,幼苗开始出土并陆续顶膜。这时要及时进行检查,人工辅助破膜放苗。出苗后7~10天,匍匐茎伸长,及时浇水,浇水时要小水漫灌,浇透但不漫垄,防止大水漫垄,苗期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65%~75%为宜。
棚内温度的调节,是早春保护地马铃薯栽培获得高产的关键,要准备好草苫等防寒设备,以防止遇到早春“倒春寒”袭击时及时加盖草苫保温,确保幼苗不受冻害。随着幼苗生长及气温的回升,一般只在中午开小孔通风2~3小时,以利于通风透气,也有利于提高地温。随气温逐渐升高,要逐步加大通风量,拱棚内温度白天保持13~15℃,夜间保持8~10℃为宜。
2、结薯与块茎膨大期的管理
幼苗出土20天左右,进入马铃薯的结薯和块茎膨大期,这时候由于气温逐渐升高,茎叶生长旺盛,根系迅速扩大伸长,薯块迅速膨大,因此,需水量较大,要供给充足的水分。一般根据天气及土壤水分含量情况,浇水2~3次,每次间隔5~7天,浇水时要浇小水。在块茎形成至块茎膨大期,土壤的相对含水量保持在80%~85%,收获前,茎叶停止生长以后,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65%~75%为宜。
根据气温的回升,可慢慢加大通风口和通风时间,一般在3月中下旬,可在上午8~10点,棚内温度上升到20℃时,及时打开拱棚两头进行通风,棚内温度下降到14~16℃时,关闭通风口。随着植株的生长,当夜间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要逐渐加大拱棚的通风量,具体操作时可揭起拱棚两边的棚膜,对植株逐步进行锻炼,以适应完全撤膜后的强光照等环境条件。
进入4月份后,气温回升较快,当棚外气温白天在20℃以上,晚上在12℃以上时,为利于通风散湿,可将棚膜全部揭起,但不撤膜,以备寒流来临时,及时覆盖防冻。一般在4月上旬,当棚外气温白天稳定在25℃以上,晚上在16℃以上,在没有寒流时,撤去拱棚棚膜和拱架。
为了提高品质,可结合病虫害防治在膨大期进行根外追肥。每亩使用0.2%磷酸二氢钾叶面喷雾,间隔7~10天,连喷2~3次,有利于块茎的膨大,增加产量。
由于马铃薯种植时间早,前期害虫较少,中后期主要防治晚疫病和蚜虫的危害。病害防治可在当地植保部门的指导下进行。
3、适时收获
当马铃薯植株大部分茎叶由绿转黄,此时的块茎很容易与匍匐茎分离,因此,也是马铃薯的最佳收获阶段;也可根据市场的需求提前或推后采收。其块茎有一定大小,有使用价值且不影响产量及品质时便可收获。一般双膜覆盖栽培马铃薯4月中旬至下旬便可采收上市。收获应选择晴天,土壤干爽时进行,避免薯块损伤,影响商品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ndesi.com/cfrxy/59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