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慧病理网
投稿作者:樊荣(北京市医院)
——本文系作者投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大多教科书(诊断病理学,刘彤华;中华外科病理学;阿克曼;乳腺病理活检解读等)都认为乳腺导管扩张症与导管周围乳腺炎同义。
临床特征:主要发生于更年期和绝经后,即中、老年妇女;临床表现为疼痛、乳头溢液、乳晕下包块、瘘管等。在病变的早期,局限于乳晕下大导管;病变后期,可累计整个乳腺区段。
病理特征:基本组织学特点为导管扩张、导管周围纤维化、导管周围不同程度炎细胞浸润。实际工作中发现其组织学变化差异很大,可见以下一些变化:(1)导管内浓缩的富于脂质的物质外漏或因导管破裂,引起显著的导管周围炎症,炎细胞以浆细胞为主。(2)可见含有脂褐素的组织细胞(褐黄色细胞)。(3)导管周围见肉芽肿性病变。(4)偶见急性炎细胞浸润,形成脓肿或瘘管。(5)导管周围纤维化显著,伴随导管扩张或管腔闭塞,闭塞的管腔周围有被覆上皮的小管结构,有人称为“花环状结构”。
(此图来源于“乳腺病理活检解读”)
近期一篇文章“Ultrastructuralchangesoccurringinductectasiaandperiductalmastitisandtheirsignificanceinetiopathogenesis”(PLoSOne.;12(3):e.PublishedonlineMar8.doi:10./journal.pone.)描述了乳腺导管扩张症与导管周围乳腺炎的疾病发生及超微结构的变化。作者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导管扩张症与导管周围乳腺炎的超微结构变化。研究发现在导管扩张症中可见局灶性上皮细胞微绒毛丧失,上皮连接处的T型连接断裂并扩大,导管周围无炎症性改变,但具有上皮-间质转化(EMT)的特点;而导管周围乳腺炎的特征是完整的上皮连接、增生性上皮改变和导管周围炎症。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一种生物学现象,即上皮细胞转化为间充质细胞并获得其运动和胶原合成等特性。该作者在导管扩张症中观察到了上皮间质转化(EMT)的现象,即正常导管上皮细胞中有波形蛋白阳性表达的细胞,其细胞核细长、胞质内含有纤维样物质。因此,作者上皮间质转化(EMT)在导管扩张症的发病机制中似乎起着关键性作用。导管周围纤维化在导管扩张症和乳腺导管周围炎中均可见到,但在乳腺导管周围炎中更加显而易见。因此作者认为导管扩张症和导管周围乳腺炎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可以视为两个不同的实体病变。
箭头显示波形蛋白阳性的上皮细胞(图片来源于该文献)
该作者应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发现导管上皮细胞的明显变化,在他们的研究中导管扩张症9例,导管周围乳腺炎6例,两者共存的病例是6例,两者结合的病例可能是由于导管周围纤维化导致继发性导管扩张。在作者的研究中发现导管扩张症的上皮间质转化(EMT)增加了导管扩张的变化,EMT在病理性纤维化中似乎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作者认为导管扩张症和导管周围乳腺炎是两个不同的实体病变,上皮间质转化(EMT)在导管扩张症中的作用是其研究的一个新发现。
优秀病例,精彩点评,交流讨论
尽在病理沙龙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ndesi.com/jxrxy/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