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27岁,产后18天,以“左乳房肿痛不适伴发热9天”入住我科。患者9天前哺乳后出现左乳房下方疼痛不适,院外输液治疗,左乳房病情逐渐加重,出现质硬肿块,红肿热痛症状明显,伴发热,最高体温40℃。后来我院住院治疗,科主任唐铁雷根据患者病情,结合患者入院乳腺超声考虑有散在小脓腔形成,行超声引导下乳腺脓肿穿刺抽脓并送细菌培养,之后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治疗方案,急性期给予抗感染、患处冰敷、排空乳汁治疗;2天后患者体温正常,1周后患者左乳包块较前明显缩小,无红肿热痛;后给予抗感染、红外线、乳腺治疗仪理疗、排空乳汁等对症治疗。经过两周治疗患者左乳肿块基本消退,开心离院。
入院时
致病危险因素
任何造成乳汁淤积和致病菌感染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以下情况为导致哺乳期乳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
(1)乳头皲裂:多因哺乳时衔接姿势不正确造成;
(2)乳房外伤:如乳房受压(包括胸罩压迫,或汽车安全带的挤压等)、被婴幼儿踢伤、被用力按摩等使乳房局部受伤,组织水肿,局部压力增大;
(3)因过度排空乳房造成乳汁过多;
(4)哺乳间隔时间过长;
(5)因婴儿疾病等导致的母婴分离;
(6)母亲过度疲劳或严重的负向情绪影响;
(7)婴儿腭裂或舌系带过短等导致含接困难;
(8)既往乳腺炎病史。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将哺乳期乳腺炎分型为:
1乳汁淤积型:
乳房局部肿胀、疼痛,可触及有压痛的肿块或增厚区,形状为楔形或不规则状,皮肤无明显红肿,皮温可升高,一般无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比例均不高。
2急性炎症型:
乳房局部肿痛,存在硬结,在排除全身其他系统感染的前提下,出现以下一种情况即可诊断:(1)乳房局部红斑形成伴或不伴皮温升高;(2)全身炎性反应表现如寒战、头痛等流感样症状以及全身不适感;(3)体温≥37.3℃,血常规的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升高或C反应蛋白升高。
3乳腺脓肿:
急性炎症型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恰当,则会发展为乳腺脓肿,病变部位皮肤红肿,可扪及肿块,可触及波动感,明显压痛。如果患者已使用抗生素治疗,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疼痛不明显,但病变部位可扪及肿块,可触及波动感,而且压痛多不重。若无波动感,行超声检查可诊断深部脓肿。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为保证充分休息,不中断母乳喂养,有效移出乳汁,合理使用抗生素、止痛药物,必要时适当补液。对于形成脓肿者,提倡微创治疗。
1.局部治疗:乳房按摩、物理治疗。
2.全身治疗:
2.1抗生素治疗:经验性用药,根据致病菌检测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对婴儿无明显损害的抗生素。抗生素应足量足疗程使用,推荐抗生素使用疗程为10-14天。
2.2疼痛及发热的处理:热敷和冷敷交替作用于乳房可以促进乳汁排出和减轻疼痛。口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治疗。
2.3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3.哺乳期乳腺脓肿处理
一线方案:超声引导下脓肿穿刺冲洗术。大多数情况下,超声引导下的穿刺引流可以代替外科切开引流,成功治愈乳腺脓肿,目前已成为哺乳期乳腺脓肿的首选治疗方案。穿刺失败的风险因素包括:脓腔大于3cm、脓液量较大、较长病史。
二线方案:小切口置管冲洗引流术。适应证包括:脓腔大于3cm;对于脓腔内坏死组织多、脓液粘稠、分隔,穿刺冲洗困难;穿刺引流后感染症状不能有效控制者;病变位于中央区,感染症状重;病人不能忍受多次穿刺冲洗治疗者。
三线方案: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适应证为:脓肿已破溃或穿刺引流术及置管引流术失败后选择方案,目前已不首先推荐该治疗方法。
回乳指征
1、脓肿切开引流后,脓液污染乳头乳晕区域,无法继续母乳喂养;
2、脓肿切开引流后乳汁漏,影响脓肿愈合;
3、产妇因身体状况而不建议母乳喂养的如:精神病,传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急性传染期,艾滋病,结核活跃等。
哺乳期乳腺炎并不是回乳的医学指征!
预防
1、避免乳汁淤积。
2、防止乳头损伤,有损伤时要及时治疗。
3、不要给孩子养成含乳头睡觉的习惯。
4、充分有效的休息,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保持愉悦的心情等。
5、产后抑郁焦虑也是乳腺炎形成的诱因之一,建议一旦出现及时至心理科就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ndesi.com/jxrxy/56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