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现已正式进入冬季,昼夜温差较大,气温骤降,正是各类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保证幼儿的健康,我园做到预防为主,每天对幼儿进行晨检、午检,使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与此同时,需要您多了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我们家园合作做好传染病预防工作。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诺如病毒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也可经接触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经污染的手、物体和用具,以及呕吐产生的气溶胶等方式传播。潜伏期短,一般24-48小时。
主要临床表现:
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主。可伴有低热、头痛、乏力等。成人以腹泻为主,儿童以呕吐为主。一般持续1-3天自愈。
处理措施:
注意水源卫生和饮食卫生,对患者,应早期发现并及时隔离,至其症状完全消失后3天方可凭借复课证明复课。对患者的呕吐物的处理尤为重要:及时做好学生的疏散,老师着个人防护后清除呕吐物并对呕吐物(mg/L的84稀释液)进行消毒;同时,开窗通风,使用mg/L的84稀释液对呕吐物污染的地面进行拖洗、物表进行擦拭。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感染肠道病毒后的人都具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和疱疹液中,接触到感染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和疱疹液均可能引起感染。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4-6月是手足口病高发季节,部分地区还会出现秋冬季小高峰。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型肠道病毒而出现多次发病。潜伏期病程较短,一般3-7天,多在一周内痊愈。
主要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粘膜溃疡和特征性部位(手掌、足底和臀部)皮肤疱疹,个别患者得病后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肺出血、无菌性脑膜脑炎等重症手足口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死亡。
处理措施:
该病目前无疫苗预防。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一旦校(园)出现病例,应严格做好手足口病人的居家隔离治疗,病人隔离期不少于10天,痊愈后,医院或校(园)所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的痊愈证明复课。病人避
免出入公共场所,以免导致交叉感染,加强对教室、寝室、办公室、卫生室等用品的消毒,保持教、寝室的空气流通。加强晨午检及因病缺课的登记,早期发现疑似、临床病人,做好与家长手足口防治知识宣传及沟通工作。
”麻疹“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发病较多。病人在前驱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但此病毒抵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对麻疹病毒均有杀灭作用,但在低温中能长期存活。
传染源:
麻疹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传染期为出疹前后4天(出疹当天为第0天)。
传播途径:
主要由飞沫(咳嗽、打喷嚏、说话)经呼吸道传播。
易感人群:
人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多见于未接种过麻风疫苗的儿童。
主要临床表现:
为潜伏期过后烧三天、疹三天、退三天。潜伏期约10天(6-18天);出疹前期可有发热、咳嗽、眼结膜炎等症状,典型特征为麻疹粘膜斑—口腔黏膜上的灰白色小点;出疹期皮疹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出疹顺序也有特点: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恢复期体温减退,皮疹也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患过一次后,可有终身免疫,再次感染发病者较少见。
处理措施:
控制传染源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发现疑似病例后应及早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隔离送医,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4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切断传播途径患者衣物、书本应在阳光下曝晒,饮、食具需煮沸消毒,房间宜通风消毒。托幼机构、学校加强晨检,教室经常开窗通风并适当消毒。保护易感人群接种麻疹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婴幼儿应于8月龄、1.5岁分别接种麻风和麻腮风疫苗,密切接触者应该接种麻风疫苗;勤于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传染源是流感患者。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冬春季节。潜伏期短,通常为1~3日。
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还可出现肠胃不适。
处理措施:
病人可居家隔离,隔离至退热后2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3天。切断传播途径,对被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要用漂白粉、84消毒液等消毒,减少流行期间的集体活动,如运动会、春(秋)游等。建议患者和密切接触者戴口罩,加强教室内的通风换气,或用过氧乙酸、食醋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染源是水痘患者。水痘通过患者咳嗽产生的飞沫或散布在空气中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也可经人与人接触直接传播、或接触到水痘痘浆污染的物品而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主要是儿童。潜伏期为10~24日,通常为14~16日。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主要临床表现:
患者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皮疹完全消退为止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出现轻微发烧、疲倦和软弱无力;斑疹出现后数小时即转化为丘疹、疱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一般典型水疱皮疹约历时1—6天,由于皮疹先后、分批出现,因此在出疹第2—3天内,在病人身上同一部位可见到各阶段的皮疹(即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同时存在。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处理措施:
对患者隔离至全部疱疹干燥结痂脱落为止,至少隔离14天。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3周,加强教室通风换气。水痘患者的用具等需要暴晒或煮沸消毒。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传染源是腮腺炎患者和携带病毒者。流行性腮腺炎可经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或飞沫传播。患者在腮腺明显肿胀前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易感人群为1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主要由飞沫(咳嗽、打喷嚏、说话)经呼吸道传播,被污染的食具或玩具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易感者的口腔亦可引起感染。潜伏期为14~25日,通常为18日。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但个别抗体水平低下者,亦可再次感染。
主要临床表现:
一般以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起病,1-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垂后下方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疼痛,咀嚼和吃酸性食物时更甚,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体温上升可达40℃。儿童感染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膜脑炎。孕妇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先天感染,从而引起胎儿畸症。成年妇女受感染后,可继发卵巢炎。男性患者可并发睾丸炎,有一定概率导致不育症。该病还可并发胰腺炎、心肌炎、乳腺炎等。
预防方式:
接种麻疹类疫苗是预防风疹的重要措施,儿童应于1.5岁接种麻腮风疫苗,密切接触者应该接种麻腮风疫苗;勤于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孕妇应避免与腮腺炎病人接触。
处理措施:
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发现疑似病例后应及早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隔离病人至腮腺肿大消退止,且不少于发病后9天。痊愈后,凭医院或校(园)所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的痊愈证明复课。提倡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并尽量做到外出戴口罩,加强食具等用品消毒。患者衣物、书本应在阳光下曝晒,饮、食具需煮沸消毒,房间宜通风消毒。
猩红热猩红热是由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3-8岁为高发年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季的4-5月、冬季的11-12月多见。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3天.
主要临床表现:
起病急聚并出现发热、咽痛;病后24小时内出现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发病初期舌有白苔、肿胀的舌乳头凸出,俗称“草莓舌”;3~4日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绛红色,称“杨梅舌”。
处理措施:
患者痊愈后可解除隔离,但隔离期建议不少于一周。在猩红热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及小学要认真开展晨、午检工作,发现可疑者应请其停课、就医和隔离治疗。患儿接触过的食具要煮沸消毒,用具、桌椅等用来苏水擦拭消毒。保证室内做到充足的通风换气,每日至少3次,每次15分钟,应每日做好教室、文具、玩具和餐具的清洁,一旦发现病例,应对病例接触的物品进行及时消毒。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氏菌属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染源是菌痢患者和带菌者。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发病率最高。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一般为1-4天。
主要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部压痛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处理措施:
注意水源卫生和饮食卫生,对细菌性痢疾患者,宜早期发现并及时隔离治疗,至其症状消失后,2-3次粪便细菌培养呈阴性,或大便正常一周才可解除隔离。对患者的住处、食具及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传染。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红眼病,是一种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眼部感染性疾病。传染源是主要是患者。通过接触结膜炎患者的眼睛或上呼吸道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其他物品,包括与患者共用毛巾,均可能感染病原体。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很短,接触传染源后2小时~48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
主要临床表现:
单眼或双眼出现白色或黄色的分泌物,并有畏光、易流泪、疼痛,眼皮红肿症状。
处理措施:
对患者可隔离,隔离期不少于7天,一般为10天,痊愈后方可复课。患者的用具应彻底消毒。本病发生流行时,应严格禁止病人到游泳池游泳,为保护易感人群,其他学生也应暂停到游泳池游泳。对病人的治疗要彻底,以防其成为慢性结膜炎,加强校(园)内用眼及个人卫生知识宣传。
风疹风疹是风疹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极易引起暴发传染,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发病较多。风疹病毒的抗原结构相当稳定,现知只有一种抗原型。病毒在体外的生活力弱,不耐热,对紫外线、乙醚、氯化铯、去氧胆酸等均敏感,pH<3.0可将其灭活。
传染源:
风疹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传染期在发病前5~7天和发病后3~5天,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主要由飞沫(咳嗽、打喷嚏、说话)经呼吸道传播。
易感人群:
人对风疹病毒普遍易感,多见于未接种过麻风疫苗的儿童。
临床症状:
风疹临床上可分为获得性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前者最为常见,症状与麻疹类似,但起病较急、症状较轻且恢复较快,预后良好,疹退不留色素,无脱屑。孕妇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后,虽然临床症状轻微,但病毒可通过胎血屏障感染胎儿,不论发生显性或不显性感染,均可导致以婴儿先天性缺陷为主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如先天性胎儿畸形、死胎、早产等。因此,风疹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极为重要。
防控措施
同麻疹控制措施;孕妇应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
家长配合
温馨提示
▲七步洗手法
1、预防秋季疾病,正确洗手很关键,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正确的洗手能减少30%-50%的疾病风险。
2、周末生活作息有规律,尽量与幼儿园作息保持一致,积极运动,增强幼儿体质。
3、尽量避免去室内公共大型游乐设施玩耍,场所密封不通风,设施玩具消毒不彻底,人流多而杂,容易感染疾病。
4、晨检如发现幼儿疑似传染病症状,敬请医院确认,如非传染病症状再回园,对自己孩子负责的同时也对其他孩子负责。
宝贝健康的守护需要家园一致,让我们共同为幼儿茁壮成长一起重视并做好秋季疾病及传染病的预防。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ndesi.com/nxrxy/1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