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春夏交替,气温逐渐回升,中午气温较高,但早晚温差仍较大,学生们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引发呼吸道感染!
以下3种呼吸道疾病,注意预防!
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主要症状为发热、干咳、乏力。
轻症患者:仅有发热、咳嗽、畏寒及身体不适。
重症患者:早期症状是前3天发热、咳嗽,逐渐加重的乏力,一周后病情逐渐加重,发展到肺炎,甚至重症肺炎。重症病人会出现呼吸加快、呼吸衰竭、多脏器损害等情况。典型新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病情有一个逐步加重的过程。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
温馨提示:人群普遍易感,存在较强的人传人能力,有明显的聚集性发病。目前国外疫情仍较严重,不可掉以轻心,需做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疫情防控工作。
二、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包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广义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病毒性喉炎、疱疹性咽峡炎、细菌性扁桃体炎等。主要病原体是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90%是由病毒引起。狭义上指“感冒”。
临床表现:临床可出现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咽痛、咳嗽、发热等症状,一般以低热为主。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播。
温馨提示:上呼吸道感染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全年皆可发病,以冬春季节较多。常见于受凉、气候变化、劳累等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一般不会引起集中传染,但气候变化时可引起局部或大范围的流行。
如何鉴别上呼吸道感染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上呼吸道感染一般指人在着凉、劳累等因素引起的以鼻咽部上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症状以鼻塞、流涕、打喷嚏,无明显发热,体力、食欲无明显影响,无明显头痛、关节痛、周身不适等症状。一般上呼吸道症状很重,但全身表现较轻。
典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主要症状有发热、干咳、乏力,病情有一个逐步加重的过程,重症病例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到第二周,病情往往最为严重,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三、
流行性腮腺炎
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俗称“痄腮”。
临床表现:被感染后会出现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可引发睾丸炎、乳腺炎、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唾液传播。
温馨提示:5—7月为发病高峰,多见于15岁以下既往未患该病或未接种过疫苗的儿童,小学要做好防控,小学生按时接种含麻类疫苗共2次。
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家长要做好以下几点
1.家长协助孩子做好自我健康监测,测体温,如出现发热(≥37.3℃)、咳嗽、咽痛、乏力、呕吐、腹泻、皮疹等可疑症状,不要带病上课,及时报告如实向学校报告孩子的健康状况,不要隐瞒、谎报病情。孩子在家发热要及时报告社区干部,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2.家庭成员中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必须及时向学校报告,并配合做好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3.保持居室空气流通,叮嘱孩子回家后先洗手,尽量不让孩子去人流量大、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4.提醒孩子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过度疲劳等因素诱发感染。
学校要做好以下几点
1.落实晨午检制度:每日落实学生晨午检制度(寄宿制学校增加晚检)、因病缺勤病登记、追踪制度和复课证明查验制度等。如患有传染性疾病的,需隔离期满才能返校。
2.严格管理病例:学校学生或员工出现发热,及时报告校医,经核实后,严格按照《兵团二中发热应急预案》流程处理,出现咳嗽、皮疹、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应及早离岗离校居家休息,切勿带病上课或上班。
3.及时报告疫情:发现病例异常增多时,学校要立即向当地疾控中心及教育部门报告。
4.加强开窗通风:加强教室、宿舍等场所的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5.搞好环境卫生:搞好校内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清理卫生死角;定期做好教室、公共活动区域等的清洁消毒工作。
6.加强体育锻炼: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每天开展非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户外体育运动量,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
7.加强健康教育:教育孩子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打喷嚏或咳嗽要遮掩口鼻;课间活动要适当、适度,不扎堆,同学之间至少保持1米的距离。
兵团二中
审核:马艳梅
图文编辑:孙少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ndesi.com/nxrxy/55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