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
“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
“春捂”是指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冬去春来,寒气始退,阳气升发,而人们的肌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稍不注意,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
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由冬入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过早地脱掉棉衣,会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春季的环境温度变化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
对于“春捂”,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
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可有效减少发病几率。
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掌握春季养生法,才能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那么,“捂”多久最好、最养生?怎么“捂”才能防病?哪个部位最该“捂”?来和小编一起“穴”起来吧!
春捂秋冻,要“捂”多久
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15天。因为天气虽然立春,但冬季的气温并不会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15天的过渡时间。在这期间,温差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捂”的标准是什么
“捂”的具体标准可以综合考虑气温和个人感受两方面。
01
看温度
通常来说,15℃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气温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适当减些衣服了。
02
凭感觉
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捂”着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也不必急着脱衣;如果感觉“捂”得身体出汗、伴随各种不适,就不妨早点换装,否则“捂”出了汗,再被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03
注意昼夜温差
这也是判断“捂”不“捂”的标准之一。初春时节,应该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ndesi.com/nxrxy/57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