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气温逐渐回升但早晚温差大,是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同时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发病也会逐步上升,在做好新冠肺炎防控的同时,要注意这些疾病的防范。
01
防新冠状病毒肺炎
1
01.疾病科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02.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人群普遍易感。
03.防控建议
1.勤洗手:外出回家后、饭前便后、触摸公共设施后、咳嗽或打喷嚏后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如无洗手设施,可用纸巾擦拭明显污物后,用免洗洗手液、消毒湿巾等清洁用品代替洗手。无清洁双手条件时,不要用手直接触摸口、鼻、眼等。
2.勤通风:家庭做到定期开窗通风,一般每天通风2-3次,每次至少20-30分钟。
3.勤观察:经常留意自己及家人的身体状况,任何出现发烧、乏力、干咳或腹痛、腹泻等症状的人员,应及时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发烧尽量前往发热门诊就诊。
4.戴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的公共场所(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菜市场、商场、超市等场所)时应正确佩戴口罩,戴口罩前先洗手。
5.少扎推:少聚餐,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如车站、商场等),如需外出,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1米以上)。
02
预防水痘
1
01.疾病科普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和痂疹为特征,常成批出现。部分病例可并发脑炎、肺炎等并发症。
02.传播途径
水痘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疱疹液和空气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病毒污染的用具传播。感染对象主要为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03.防控建议
1.做好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人。隔离期为水痘疱疹全部干燥结痂,或不少于发病后一周。2.家庭应注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3.患病儿童应及时就诊,注意护理,防止继发感染;4.易感儿童可接种水痘疫苗免疫预防。03
流行性腮腺炎
1
01.疾病科普
腮腺炎病毒是由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引起的,人群普遍易感,学龄儿童多发,常在幼儿园和学校中流行,好发于冬春季节。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该病的突出病征,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乳腺炎、卵巢炎等并发症
02.传播途径
由于儿童自身的免疫力也比较差,所以要更加注意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是可以预防的。
03.防控建议
1.一旦发现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应立即隔离治疗,其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等要进行消毒处理,居室要勤通风换气。2.患者要注意卧床休息,多喝水以利于毒素排出,同时要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继发性感染。3.适龄儿童可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进行预防。04
手足口病
01.疾病科普
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02.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易在集体单位发生暴发。
03.防控建议
1.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不喝生水等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保持环境卫生,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2.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本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带婴幼儿和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3.做好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教室以及公共活动区域等的清洁消毒工作。05
麻疹
1
01.疾病科普
麻疹病毒引起,传染性强,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而且即使是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或者患过麻疹史的宝宝,也不能绝对的规避感染。
02.传播途径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打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的飞沫传播,也可由衣服、玩具等间接传播,患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03.防控建议
1.加强抵抗力,提高抗病能力。2.隔离患者。麻疹传染力强,在流行期间,患者不宜去公共场所,做到“病人不出门,医药送上门”,直到出疹后5天。在接触患者后应脱去外衣洗手,或在户外活动20分钟后再接近易感者。3.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健康孩子去公共场所(医院),少串门,以减少被感染和传播机会。4.注意个人、饮食、及环境卫生,不挑剔食物,多喝开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ndesi.com/cfrxy/55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