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腺炎是在各种原因造成的乳汁淤积基础上,引发的乳腺炎症反应,伴或不伴细菌感染。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乳房疼痛,排乳不畅,乳腺局部出现肿块,形状为楔形或不规则形,可发生于乳房的任何部位,乳房皮肤可出现红、肿、热、痛,病变区域皮温升高,有压痛;全身症状包括发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寒战、全身出汗、头晕、乏力等症状。
主要病因1.细菌感染
①外源性细菌感染:主要为乳头皲裂后细菌侵入乳房淋巴系统、经输乳管逆行进入乳腺叶等。
②内源性细菌感染:包括血行感染及乳汁内菌群失调。
2.乳汁淤积
乳汁的分解产物是细菌很好的培养基,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当细菌直接侵入乳管后,上行至腺小叶在乳汁中生长并大量繁殖而致病。
高危因素1.乳头皲裂,多因哺乳时衔接姿势不正确造成;
2.乳房外伤,如乳房受压(包括胸罩压迫或汽车安全带的挤压等)、被婴幼儿踢伤、被用力按摩等使乳房局部受伤,组织水肿,局部压力增大;
3.因过度排空乳房造成乳汁过多;
4.哺乳间隔时间过长;
5.因婴儿疾病等导致的母婴分离;
6.母亲过度疲劳或严重的负向情绪影响;
7.婴儿腭裂或舌系带过短等导致含接困难;
8.既往乳腺炎病史。
分型1.乳汁淤积型
乳房局部肿胀、疼痛,可触及有压痛的肿块或增厚区,形状为楔形或不规则状,皮肤无明显红肿,皮温可升高,一般无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比例均不高。
2.急性炎症型
乳房局部肿痛,存在硬结,在排除全身其他系统感染的前提下,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即可诊断:①乳房局部红斑形成,伴或不伴皮温升高;②全身炎性反应表现,如寒战、头痛等流感样症状以及全身不适感;③体温≥37.3℃,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升高,或C反应蛋白升高。
3.乳腺脓肿
急性炎症型乳腺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恰当,则会发展成为乳腺脓肿,病变部位皮肤红肿,可扪及肿块,可触及波动感,明显压痛。
治疗1.乳房按摩
有效的乳房按摩可以排出淤积的乳汁,刺激泌乳反射,保持乳管通畅,减轻乳房肿胀。
注意事项:按摩前注意洗手、保暖,按摩的力度要适度,切忌暴力按摩,应避免导致疼痛的按摩和各种形式的强力按压,因为这会增加乳腺组织的损伤及水肿,从而加重病情。
2.物理治疗
①吸乳器的使用:推荐使用电动吸乳器进行吸乳治疗,可佩戴大小合适的吸乳护罩,通过刺激泌乳反射促进乳汁排出。
②乳腺低频电刺激治疗等:可减轻局部水肿、缓解疼痛。
3.局部外敷
局部明显红肿的情况下不推荐局部热敷。
①冷敷:可用25%硫酸镁溶液纱布外敷。可降低皮肤温度,减少皮肤血流量,间接减少乳汁分泌,可以消肿、缓解疼痛,辅助控制炎症。也可用卷心菜叶、土豆片外敷。
②中药可用如意金黄散外敷。
4.乳头皲裂及疼痛的处理
每次排乳后以母乳或羊脂膏外涂,并注意母乳喂养时正确含接。羊脂膏能有效缓解乳头干燥疼痛,滋润肌肤。用水凝胶护垫贴覆盖乳头,能缓解疼痛,以湿性愈合疗法促进愈合并保护伤口;可以使用亲密接触型乳头护罩贴覆盖乳头后再行哺乳,避免乳头反复受损;戴乳头保护罩,以减少衣物摩擦影响创面愈合。
5.抗生素治疗
(1)抗生素使用指征:
①局部明显红肿、压痛,体温高于38.5℃,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L;
②症状轻微的乳腺炎,经保守疗法(有效排出乳汁与物理治疗)24~48h之内没有改善,或是病情进展,应使用抗生素;
③乳头皲裂伴感染;乳汁培养明确存在致病菌。
(2)药物选择: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敏感抗生素。在细菌培养结果出来之前首选一代、二代头孢。
(3)使用抗生素期间可以哺乳吗?
部分抗生素在哺乳期使用是安全的,详细的用药情况需要跟医生商量商量,听听他们的建议。
6.对症支持治疗
①充分休息,摄入足够的水分和均衡的营养;
②发热患者推荐口服布洛芬及物理降温对症治疗,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
7.哺乳期乳腺脓肿的处理
①超声引导下脓肿穿刺冲洗术
②小切口置管冲洗引流术
③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
预防1.采用正确的哺乳姿势,婴儿吸吮时不仅要含住乳头,还要含住大部分乳晕,避免让婴儿含乳头睡觉;
2.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压力过大或者过度劳累。产后抑郁、焦虑是乳腺炎形成的诱因之一;
3.饮食要注意荤素搭配,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切记不可盲目补充过于油腻的饮食汤水;
4.乳头有破损或皲裂时,妈妈应学习正确的含接方式(含住大部分乳晕)、哺乳姿势,宝宝出牙时被咬的伤口及时处理;
5.乳头内陷或者扁平:多做提拉训练,挤捏乳头或吸乳器吸引;
6.及时发现乳房是否有硬结、疼痛或局部红斑形成,如果发现有乳汁淤积,保持排乳通畅;
7.避免乳房遭受外伤;
8.积极治疗其他部位的感染。
来源:中国哺乳期乳腺炎诊治指南
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建议
END
扫码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ndesi.com/mxrxy/56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