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是指乳管内部以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出现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医称之为乳痈,多为产后哺乳的妇女,尤以初产妇更为多见,大约1/3的女性患过次病。病变往往发生在产后3-4周内,该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影响正常哺乳,对产妇造成很大的生理不适与心理压力。严重者常导致哺乳中止,影响母子的身心健康。下面就从急性乳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5个方面一一解读。
一、病因
1.乳汁淤积
①乳头或乳管异常,如乳头内陷或乳头偏小,婴儿吸吮不便或费力;既往有手术史者,可能导致乳管粘连。而使乳汁排出不畅。②产妇缺乏哺乳经验或婴儿吸乳少,无法使乳汁完全排空。③乳头皲裂,产妇疼痛拒绝哺乳,从而使乳汁淤积。
2.细菌入侵
①产妇哺乳后对乳房保健与清洁不够。②乳头、乳晕处皮肤皲裂。③婴儿口腔合并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3.免疫力降低
①产妇经过自然分娩或者剖腹产后身体消耗大,哺乳更是增加了身体的消耗,使机体免疫力降低。②产妇在产后精神压力大,情绪绪易波动,容易造成失眠,甚至产后抑郁,导致抗力下降。
二、临床表现
乳房局部症状主要有红、肿、热、痛,随着炎症的发展,可有寒颤、高热、心跳加快,以及患侧淋巴结肿大、压痛等,分类如下。
1.淤积性乳腺炎:发生于产褥初期,患者感乳房不等程度的胀痛,并有中等体温的升高(38.5℃左右),检查可见乳房稍红,有压痛。
2.化脓性乳腺炎:①炎症扩散至表浅淋巴管,导致丹毒样淋巴管炎,患者有高热、寒颤,乳房触痛,局部皮肤出现红点或红线。②炎症局限于乳晕部结缔组织,形成乳晕下脓肿。③感染沿着淋巴管扩散到乳腺间质内,由结缔组织化脓而形成间质部脓肿。④感染迅速扩散,深达乳房基底部与胸肌之间的疏松组织中,形成乳房后脓肿。
三、诊断
该病大多可通过典型病史及查体后做出诊断,相关辅助检查有超声、导管造影、乳腺导管镜、穿刺、手术切除、细菌培养、细胞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多种方法,其中彩超常提示有乳腺导管的扩张,脓肿的形成,细菌培养可见有细菌生长,病理检查示炎性细胞的浸润,血常规常提示有白细胞计数的增高。
四、治疗
治疗原则是:消除感染、排空乳汁。
1.脓肿形成前除了用吸奶器或中医推拿排空乳汁外,局部多采用消肿止痛的药物外敷,比如云南白药、金黄散及大黄加芒硝等,同时应用抗生素(多选用青霉素、头孢菌素和红霉素等),考虑存在耐药问题,可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用抗生素,但应避免使用对婴儿有影响的药物。
2.脓肿形成后及时切开排脓,保持引流通畅,同时应用抗生生素。
一般不停止哺乳,因停止哺乳不仅影响婴儿喂养,且提供乳汁淤积的机会。但患乳应停止哺乳,采用吸奶器或中医推拿促进乳汁排空,若感染严重或并发乳瘘则停止哺乳。常用的回奶药有:溴隐亭,己烯雌酚、维生素B6、苯甲酸雌二醇及回奶宝等,具体效果可能因人而异。一些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乳腺炎亦有效。
五、预防
1.孕期
(1)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生气:不仅利于胎儿的正常发育,也能促进乳房组织的良好发育。(2)注意乳房卫生:孕6个月以后,每天热毛巾擦洗乳头、乳晕。每周也可用肥皂清洗1-2次,以增加皮肤的抵抗力和今后哺乳时皮肤的耐受性。(3)纠正乳头凹陷、乳头平坦:用一手的拇指、中指、食指捏住乳头,轻径向外牵拉,每天30-50次。
2.哺乳期
(1)防止乳汁淤积:应早吸吮、勤吸吮,哺乳前热敷乳房,以促进乳管通畅,婴儿饿了就让吃,奶水胀了就给哺,不规定哺乳时间及哺乳量,每次哺乳应尽量使乳汁排空。婴儿吸吮能力不足或婴儿食量小,要用吸奶器吸尽乳汁,改变舍不得奶水浪费的观念,特殊情况不能喂乳时,应定时挤奶,排空乳汁,保持乳管通畅。②)避兔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中医认为急性乳腺炎是由于体内蕴热,热毒壅结而成,因此在饮食上少吃热性食物,以免助火生疮。做到营养丰富、比例适当,多喝汤汁,也可以吃一些海带。③注意喂奶姿势:正确指导产妇掌握喂奶技巧,哺喂时应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放入婴儿口内,让婴儿吸吮,同时听到有节奏的吸吮声和吞咽声,否则,含衔不够,婴儿不能很好的吸出乳汁,反而更加用力,且力量只作用乳头,易使乳头破损。停止哺乳时轻轻按压婴儿下颏,温和的中断吸吮,不能用力拉出。穿衣服要宽松。④保持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助于乳汁畅通、分泌和排泄。⑤注意婴儿口腔卫生:及时治疗婴儿口腔炎症,不要让婴儿含乳而睡,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乳房清洁,防止细菌感染,每次哺乳前洗净双手,并用干浄湿热毛巾擦洗乳头。乳头皲裂、刺痛可少量多次喂哺,也可以挤出乳汁至奶瓶中喂婴儿。每次哺乳结束清洗乳头后,挤出少许乳汁涂敷,对乳头上的痂皮不要强行撕去,可用植物油涂敷,待其变软,慢慢撕掉。⑥产妇体质虚弱,机体抵抗力低,安置于舒适安静的环境,减少不良刺激,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增强抗病能力。
上官空月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ndesi.com/nxrxy/53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