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是乳腺因细菌性感染而引起的急性炎症,中医称之为“乳痈”,是哺乳期女性较常见的疾病。
主要发病机制为细菌入侵和乳汁淤积。细菌一般经乳头的破损处侵入体内,沿淋巴管通达乳腺组织内。乳汁排泄通畅时,不会发生感染,一旦乳汁淤积,就易发生感染,因为淤积的乳汁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导致乳汁淤积的原因:乳头发育不良(过小或内陷)妨碍哺乳;乳汁过多或婴儿吸乳少,以致乳汁不能完全排尽而积存于乳腺内;乳管不通,影响排乳。非妊娠哺乳期乳腺炎与乳房外伤、乳头擦伤、抓伤、疖肿、内衣不洁等引起局部抗病能力下降,血供循环不畅,细菌繁殖而罹病,也可引身体其他部位炎症病灶由血行或淋巴蔓延到乳腺而引起急性乳腺炎。
临床表现:
临床上90%的患者为产后哺乳的女性,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多见,发病多在产后1-4周。根据炎症不同阶段分为早期、成脓期和溃破后期。患者最初感乳房胀痛,患处出现具有压痛的硬块,皮肤表面红热;同时患者可有发热等全身反应;炎症继续发展,则上述症状加重,此时,患者可有战栗、高热、患侧腋窝淋巴结大,并有压痛,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炎症常在数天内软化而形成脓肿,超声检查有液平段,穿刺抽出脓液。乳房脓肿可能是单房的,也可因没有及时引流,扩展成多房性。同一乳房也可同时有几个炎症病灶而先后形成几个脓肿。脓肿部位可发生在乳晕下、乳腺浅部或深部。脓肿继续增大可自行向表面破溃,或穿破乳管而自乳头流出脓液,也可向深部穿至乳房与胸肌间的疏松组织中,形成乳房后脓肿。感染严重者,可引起毒血症或败血症。
非妊娠期、哺乳期乳腺炎少见,但近年来随着妊娠期后产褥期卫生保健知识的普及,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病率逐渐下降,与此同时,女性非妊娠期、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则呈上升趋势,青春少女也有患急性乳腺炎,值得重视。诊断时要注意与浆细胞性乳腺炎、炎性乳癌、乳腺脂肪坏死等鉴别。
治疗方法:
1.抗感染治疗:急性乳腺炎在未形成脓肿之前,应进行积极的全身抗感染治疗。同时采取措施促使乳汁通畅排出,如专业乳腺科医生积乳疏通或用吸乳器吸出乳汁,使淤积的乳汁排出。
2.切开引流:急性乳腺炎形成脓肿后应及时切开引流。切开引流要通畅,否则易演变为慢性脓瘘。
预防措施:
急性乳腺炎的预防关键在于纠正平坦和内陷乳头(妊娠期6个月开始做乳头向外牵引锻炼),预防乳头皲裂,防止乳汁淤积、乳头损伤,并保持清洁。方法如下。
1.应按需哺乳,每次哺乳应让婴儿将乳汁吸空,未能排空应用吸乳器吸尽。
2.保持乳头清洁,经常用温水擦洗,还可促使乳头表皮变厚,哺乳时不致发生皲裂或擦伤。
3.乳头有凹陷畸形者应在哺乳前经常挤捏、提拉,必要时手术矫正。
4.乳头皲裂,破损,可用消炎软膏涂敷保护。
5.注意婴儿口腔卫生,养成婴儿不含乳头而睡的好习惯。
6.少女不宜束胸,佩戴胸罩不宜过紧,经常清洗内衣,保持乳头卫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ndesi.com/nxrxy/55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