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溪穴
1拼音tàixī
2英文参考TàixīKI3[中国针灸学词典]
tàixī[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K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KI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3概述太溪:经穴名;
4经穴名·太溪穴位太溪汉语拼音Taixi罗马拼音Taishi美国英译名GreatBrook各国代号中国KI3日本3法国莫兰特氏R5富耶氏R3德国N5英国K6美国Ki3太溪为经穴名(TàixīKI3)[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吕细(《针经指南·通玄指要赋》),内昆仑(《千金翼方》),大溪(《备急千金要方》)。属足少阴肾经[2]。太溪是足太阴肾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2]。太意即甚大,溪即沟溪,此穴在内踝与跟腱的间隙中,如居沟溪,故名太溪[2]。太溪穴主治前阴,肺胸,五官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遗精,阳痿,遗溺,月经不调,经闭,疝瘕积聚,不眠,癫狂,咳喘,唾血,头痛,牙痛,咽喉肿痛,鼻衄不止,耳鸣耳聋,热病烦心,多汗,心痛,胸胁支满,消渴,黄疸,痿症,腰痛,足跟肿痛,两腿生疮,头痛目眩,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失眠,健忘,遗精,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眩晕,咳血,多梦,泄泻,齿痛龈肿,视力减退,咳嗽,咯血,不寐,腰背痛,足跟痛,现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疗肾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经性耳聋,神经衰弱,乳腺炎,下肢瘫痪,肾炎,遗尿,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喉炎,腰肌劳损,心内膜炎,膈肌痉挛等。
4.1太溪穴的别名吕细(《针经指南·通玄指要赋》),内昆仑(《千金翼方》),大溪(《备急千金要方》)。
4.2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为输。
4.3穴名解太意即甚大,溪即沟溪,此穴在内踝与跟腱的间隙中,如居沟溪,故名太溪[2]。
太,大之甚为太。溪,水注川曰溪。详审足少阴肾经各穴大意,起于涌泉之泉,出于然谷之谷,本穴则犹溪涧之溪也。且本穴出于内踝之后,凹隙大深之处,《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载:“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穴在内踝与跟腱间形如溪谷之处,乃人身孔穴中之尊贵者也。肾为十二经生气之原,太溪又为肾之原穴,为肾之原气大会处,乃人身元气旺盛与尊贵之处也。又《黄帝内经素问·金匿真言论》:“肾藏精,病在溪。”病与穴应更见其要。人身最深莫过于肾,本穴由足下通之,亦太溪之意也。古法诊脉三部九候,太溪为九候之一,取本穴以察少阴经疾患。[3]
4.4特异性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
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
4.5所属部位足部[4]
4.6太溪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原穴[5]。
太溪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的中点[1]。
太溪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仰卧或正坐垂足取穴[2]。
太溪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太溪穴在足部的位置
4.7太溪穴的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在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太溪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仰卧或正坐垂足取穴[2]。
正坐或仰卧位,内踝尖后缘与跟腱前缘的中间凹陷处取穴[6]。
快速取穴:坐位垂足,由足内踝向后推至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即是太溪穴[7]。
4.8太溪穴穴位解剖太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与跟腱、跖肌腱之间、趾长屈肌。前方有胫后动、静脉。皮下组织内的浅静脉向前归流大隐静脉,向后归流小隐静脉。跟腱前方及两侧脂肪组织较发达。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经过处。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胫神经和胫后动脉体表投影的下点则在内踝和跟腱之间,神经在动脉的后方。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肌腱均受胫神经支配。
4.8.1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与跟腱、跖肌腱之间→踇长屈肌[2]。
皮肤→皮下组织→踇长屈肌[8]。
4.8.2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分支分布,并有胫神经干和胫后动脉干经过[8]。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前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1]。
4.9太溪穴的功效与作用滋阴益肾,壮阳强腰。
太溪穴有益肾、清热、安神、健腰的作用[2]。
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之输穴,位于足内踝关节之处,“输主体重节痛”,故可治疗内踝关节扭伤等病症[9]。
太溪穴为肾经之原穴,乃原气输注之处,《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因此本穴可治疗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等病证[9]。
足少阴肾经脉“络心”,交接于手厥阴心包经,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元神之府,故取太溪穴可治疗神志病[9]。
太溪穴为治疗肾脏的一切疾病及踝关节疾病的重要腧穴[9]。
太溪穴有调补肾气、通利三焦之功,主治咽干,齿痛,耳聋,耳鸣,头晕,咯血,气喘,消渴,月经不调,不寐,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3]。
4.10太溪穴主治病证太溪穴主治前阴,肺胸,五官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遗精,阳痿,遗溺,月经不调,经闭,疝瘕积聚,不眠,癫狂,咳喘,唾血,头痛,牙痛,咽喉肿痛,鼻衄不止,耳鸣耳聋,热病烦心,多汗,心痛,胸胁支满,消渴,黄疸,痿症,腰痛,足跟肿痛,两腿生疮,头痛目眩,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失眠,健忘,遗精,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眩晕,咳血,多梦,泄泻,齿痛龈肿,视力减退,咳嗽,咯血,不寐,腰背痛,足跟痛,现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疗肾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经性耳聋,神经衰弱,乳腺炎,下肢瘫痪,肾炎,遗尿,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喉炎,腰肌劳损,心内膜炎,膈肌痉挛等。
太溪穴主治前阴、肺胸、五官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遗精、阳痿、遗溺、月经不调、经闭、疝瘕积聚、不眠、癫狂、咳喘、唾血、头痛、牙痛、咽喉肿痛、鼻衄不止、耳鸣耳聋、热病烦心、多汗、心痛、胸胁支满、消渴、黄疸、痿症、腰痛、足跟肿痛、两腿生疮等[2]。
太溪穴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8]。
太溪穴主治头痛,眩晕,耳聋,耳鸣,咽喉肿痛,齿痛;咳喘,咳血;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失眠,多梦;小便频数,泄泻;消渴,腰痛[6]。
太溪穴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鸣,耳聋,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咯血,消渴,不寐,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频数,腰背痛,足跟痛等[1]。
现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疗肾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经性耳聋、神经衰弱、乳腺炎、下肢瘫痪等[2]。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遗精,遗尿;
2.呼吸系统疾病: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
3.五官科系统疾病: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鸣;
4.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足跟痛,腰肌劳损;
5.其它:心内膜炎,神经衰弱,乳腺炎,膈肌痉挛。
4.11刺灸法4.11.1刺法直刺0.3~0.5寸[1]。
一般直刺0.5~0.8寸[2]。
直刺0.5~0.8寸[2][6],局部有酸胀感[6],有触电感向足底放散[6]。
直刺0.5~1寸[8]。
4.11.2灸法可灸[2][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4.12太溪穴的配伍太溪穴配少泽,有滋肾阴,清虚热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齿痛。
太溪穴配飞扬,为原络配穴法,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太溪穴配肾俞、志室,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肾虚腰痛。
太溪配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治小便频数[6]。
太溪配大陵、神门、三阴交,治失眠[6]。
太溪配肾俞、命门、志室、腰阳关、委中,治肾虚腰痛[6]。
太溪配太冲、风池,治头痛、眩晕[6]。
太溪配三阴交、听官、听会,治耳鸣、耳聋[6]。
4.13特效按摩用拇指指腹由上往下刮太溪穴,每日早晚左右足各刮1~3分钟,可调节和缓解肾炎、膀胱炎、遗尿、遗精等病症[7]。
北方冬季寒冷中夹杂燥气,故应温阳防燥,可每天晚上泡脚后按揉太溪5分钟[7]。
4.14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少腹热、嗌中痛、腹胀内肿、涎下、厥心痛、如锥针刺,大溪主之。疟、咳逆心闷不得卧、呕甚、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寒厥足热,太溪主之。胸胁喘满、不得俯仰、溃痈、咳逆上气、咽喉喝有声,太溪主之。厥气上逆,太溪主之。
《医宗金鉴》:消渴,房劳,妇人水蛊,胸胁胀满。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太溪、昆仑、申脉,最疗足肿之逆。
4.15太溪穴研究进展4.15.1对呼吸功能的影响针刺太溪可改善肺呼吸功能,针刺太溪、郄门、鱼际可改善因开胸而引起的纵隔摆动,其效果远比肺门周围神经封闭优越[9]。
4.15.2对肾功能的影响针刺太溪、列缺,可使肾泌尿功能增强,酚红排出量较针刺前增高,尿蛋白减少,高血压下降,这种效应一般可维持2~3h,个别可达数日,水肿也减轻,甚至消失,对肾炎患者有一定治疗效果[9]。
4.15.3对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如在同一人身上,用同一手法针刺太溪,留针2min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约33%,留针10min则减少约44%[9]。
4.15.4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有人对肾虚患者择时针刺肾俞、太溪,用补法,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前后一天中分别于卯时、酉时采末梢血,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实验,结果发现,肾虚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形成率一天中卯时最高,酉时最低,说明针灸补肾疗效最佳时间宜选在酉时[9]。
4.15.5治疗尿频针刺太溪治疗尿频70例。主穴:太溪。配穴:伴有胃、心、胸部位疾病者,配内关、公孙、三阴交;失眠者加安眠穴;体虚者加关元、百会等。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结果:全部有效,多数患者仅1次即效。[9]
4.15.6治疗肾绞痛太溪配照海、行间治疗肾绞痛32例,26例疼痛消失,6例疼痛减轻[9]。
据报道刺双侧太溪,以患者有发麻发胀感向足跟部放射为度,治疗23例,经针1~3次,疼痛基本消失18例。
4.15.7治疗尿路结石针刺太溪、飞扬、京门等穴治疗尿路结石例,太溪用补法,飞扬、三阴交用泻法,京门用平补平泻法,用毫针针刺,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同时可配合中药治疗。结果:痊愈72例,占61.7%;显效28例,占23.7%;无效18例,占15.2%。总有效率为84.8%。[9]
4.15.8治疗腰痛以太溪配肾俞治疗腰痛,太溪、肾俞针刺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经治1个疗程后腰痛减轻,2个疗程后腰痛痊愈[9]。
4.15.9治疗咽炎治疗喉痹35例,风热者用鱼腥草注射液,虚火者用复方注射液;取太溪、照海,每穴注射药液1mL,每日1次,两侧交替进行。结果:治愈31例,中断者3例,无效者1例[9]。
以太溪为主,治疗阴虚咽喉肿痛,效果良好。
4.15.10治疗踝关节扭伤针刺健侧太溪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37例,取健侧太溪,直刺0.5~1寸,得气后施提插捻转泻法,持续行针约30s,留针20min,嘱患者活动患侧踝关节,每5min行针1次,每日1次,14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30例,占81.1%;显效3例,占8.1%;好转3例,占8.1%;无效1例,占3.7%。总有效率为96.3%。[9]
5参考资料^[1]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96.
^[3]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97.
^[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
^[6]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7]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8]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92.
^[9]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感恩有你
中国老张
非著名艾灸从业人员
本平台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问题请及时就医。
中国老张,愿做大家艾灸路上健康的守护者。有艾灸问题记得留言或咨询俺哦.
感谢大家的分享与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ndesi.com/nxrxy/55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