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爸爸妈妈为孩子吃饭感到焦虑,觉得试遍了方法,也得不到改善。但从和父母的交流中,我常常发现,大家对于孩子学习吃饭这件事是缺乏最基本的认识的。你首先要充分地去了解并理解你的孩子,才有能在吃饭这个问题上给予他帮助。
我们能给孩子最大的帮助,其实是给他创造一个愉快的就餐环境,以身作则地去享受用餐,给孩子提供健康的、丰富的食物(但是不是必须吃,不要施压)。
先来了解一下,孩子是如何学习吃饭,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挑战吧。
咀嚼其实是一套复杂的机械运动
通常来说,孩子从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到2岁,甚至3岁左右,都在学习吃饭。到大约3岁的时候,孩子吃东西时的口腔内的机械运动已经很接近成人了。
学会吃饭,吃好饭,需要一些机械运动,包括逐渐提高的下颌,舌头的运动的稳定性(下颌在三岁前会比成人活动范围大,咬合关系也未能完全形成,因此一些孩子在婴幼儿期会有“假性地包天”的现象,3岁后下颌的活动范围接近成人,乳牙也基本长齐,稳定咬合关系形成了。)此外,还有下颌,舌头,面部肌肉的协调运动。看上去很简单,但其实学习的过程是复杂的。
吃东西又不仅仅是一个机械运动
学习吃饭不仅仅是“吃”这个机械运动,或者像很多喂养建议那样,给孩子尝试10遍,20遍,反复提供。
首先,孩子需要一个吃的环境,就好像我们说话有语境,看书有上下文一样。理想的吃的环境是,父母不焦虑,不催促,家人都享受吃的这个过程。
其次,孩子逐渐习惯食物的形态,气味。这个熟悉的过程常常是由自主进食、玩食物来完成的,宝宝用眼睛看,用手抓、捏,用鼻子闻,放到嘴里,吐出来,舔手指……调动起他们的全部感官来感受、体会。他们可能第一次就很喜欢某种食物,而需要很多次才接受另一种食物。
孩子可能无缘无故地拒绝某种食物,也可能突然喜欢上,或者突然不喜欢某种食物,过了半年、一年、几年,突然有开始吃了。这种情况都是普遍的,正常的,所以父母不要因为孩子不吃就不提供某种食物了,要确保丰富的食物一直有提供,能获得。无需强迫孩子吃,你只管提供,有一天孩子又开始吃某种食物了。
在学习吃饭的过程中
孩子会出现咳嗽和干呕
咳嗽和干呕都是机体正常的保护机制,避免食物进入气道。如果孩子进食时反复出现咳嗽和干呕,那么要考虑是不是给孩子吃的食物颗粒太大了,孩子“吃”的技巧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但是不要因“咳”废食,仍然要循序渐进地给孩子带软颗粒、需要咀嚼的食物,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孩子才能掌握好进食的技巧。
吃也是孩子学习感官信息处理的过程
感官信息处理是指我们如何应对和处理环境给我们的信息。我们通过耳朵听到声音,通过眼睛看到事物;耳道体会我们身体的姿势,手指和舌尖的神经以及鼻子传递我们触摸、品尝和闻到的气温信息……这些信息被传递给大脑,大脑综合这些收集来的信息,和我们过去的经历对比,再给身体下达指令。
每个人对同样的外界刺激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很多人来说愉悦的经历和体会,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就感到不适。对声音、气味、食物的体会,人与人之间也不会不同。比如,一些孩子难以接受多种食物混合的口感,一些就完全适应,一些孩子喜欢甜味,一些孩子喜欢平淡口味。同样的声音或者味道,一些人喜欢,一些人感到受不了。
如果你的孩子的个人偏好不影响到他快乐生活和大体上的发展,就可以将之视作独特的人的体验,不用过多干预。
和吃这个行为有关的
还有孩子自身的饮食性情
孩子有天生的性情,在食物方面独特的个性可以理解为孩子的“饮食性情”。有的孩子对新食物非常好奇,很喜欢尝试(天生吃货),有的孩子极度谨慎(极端挑食)。孩子是如何对待的食物的,和他们如何去探索世界很类似。如果孩子是谨慎的,同时又有感官处理的问题,可能让进食的学习变得很麻烦。同时也要考虑到孩子是不是个性倔强,喜欢自己动手,还是对新事物感到焦虑紧张。
试着去想一想你自己的饮食习性,你对吃好每一餐的重视程度,再试着去理解孩子的饮食性情。理解孩子的饮食性情有助于你理性地看待别人的建议。有人可能会建议说,追着喂总能喂进去一些(孩子会勉强吃一口),吃一些总是好的,但是你知道你的孩子不是那种“好商量的人”,或者这招对他没用。理解孩子的饮食性情也会帮助你理解为什么你的一个孩子是吃货,另一个却对食物不怎么感兴趣。
不同的发育阶段,
孩子的进餐的行为会不同
父母了解孩子孩子发育的特点,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焦虑,因为有一些行为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中是正常的,是一个自然的成长过程。
一般来说,大运动的发展会早于精细运动,而吃东西是精细运动。如果孩子大运动等发展较晚,在吃反面也会发展得较慢。一些发育迟缓的孩子需要专门的医生的治疗和帮助,大多数孩子都只是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
婴儿:
从吃辅食到自主进食
绝大多数孩子在6个月左右,都做好了添加辅食的准备,具体的表现是:能够稳定地抬头,支撑住身体,保持坐姿(一开始可能是靠着什么东西坐稳);能够张开嘴接受勺子,合拢嘴包住勺子,不会立即用舌头把食物顶出来(这是小宝宝会有的条件反射,叫“推舌反射”)。这两点是最重要的表现,其他表现还包括,对成人食物感兴趣,会用手抓住食物准确地放入口中。
大多数父母都是采用传统的做法,用勺子喂孩子吃泥糊食物,而也有父母省略掉“用勺子喂”,让大一些的宝宝直接用手抓软、小的食物,自己放入嘴里吮吸、用牙齿或者牙龈咬。用勺子喂要注意不要强迫孩子进食,观察他的信号,看他是不是有兴趣继续吃。
一些宝宝喜欢父母喂,一些宝宝喜欢自己吃,一些宝宝一开始接受勺子喂,后来又喜欢自己吃(通常在8-10个月)。虽然过程有些挫折,但是这些都是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无论孩子喜不喜欢勺子喂食,都应该鼓励孩子自己用手吃软、小的手指食物,同时也鼓励给他勺子让他自己练习(至今我女儿手握勺子,也仍然会用手抓食)。学习用手,学习用餐具,都可以给孩子更多掌控。
有研究发现,如果十个月前没有给孩子吃需要咀嚼的颗粒食物,15个月后更容易出现进食困难。
幼童:
挑食是孩子成长的正常阶段
孩子和父母都可能经历许多喂食和进食的挑战。即使是天生的小吃货,也会在幼儿阶段变得挑食(常常发生在15个月到4岁)。可以这么说,所有的孩子都会挑食,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对新食物感到警惕,只接受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在早期引入丰富的食物很关键,早期孩子的食物丰富,那么进入幼儿阶段的选择也会更多一些)。对一些原本喜欢吃的食物,这个阶段的孩子也会开始变得挑剔,很多孩子都会细心地把碗里的不喜欢的食物一一挑出来。
孩子这个阶段的饮食行为和他们这个阶段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孩子的自主意识开始萌生,形成,会很频繁地说“不要”,拒绝大人的过多参与和帮助,拒绝你的意见,总想要表达自我(似乎总是对着干)。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会要求父母给他做他喜欢吃的,要警惕,哪怕他们喜欢吃的食物是健康的食物,也不能总是只给他们喜欢吃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发育还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生长发育比起一岁前显著减慢了,孩子可能几个月都不长体重了,这常常让父母很着急、焦虑。一些焦虑的父母就开始做各种食物来“讨好”孩子,只要他肯吃,就给他做他喜欢吃的。这个阶段是父母最容易开始犯错的阶段,是孩子未来饮食习惯发展的最大的分水岭。如果你知道孩子在这个阶段的一些现象是注定会发生的,就可以尽量避免我们为了去扭转孩子的正常发育和这个阶段的进食特点去走弯路。
3-10岁的儿童:
愿意学习新技能,
体会成就感,在意他人的看法
3岁到10岁左右的孩子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和前一阶段可能会有年龄重合,孩子是逐渐步入新阶段的),他们会倾向于做让父母高兴的事,会愿意学习新东西,掌握新技能,体会成就感。
等孩子到了7、8岁,孩子就开始和同伴有了更紧密的关系,会更倾向于向他的小伙伴学习,会对他人表现出更多的理解和关心。他们的自我意识变得更加强烈,他们会开始寻求认同感,会在意他人对他们的看法。尽管大多数孩子会变得更加的独立,更有责任感,但孩子也会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而感到羞愧,难堪。孩子可能会非常想要获得你、老师或者同学的认可,可能会很着急做好,如果做不好就感到压力山大。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多给予他们正面的鼓励呢?
一定要搞清楚孩子处于哪个阶段,他的具体的状况是怎样的。只有充分地了解儿童典型的饮食发展,考虑孩子的摄入、发育、进食机制、饮食性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等,才能够分析清楚孩子的具体状况。
了解孩子是帮助他们解决挑食问题最关键一步——不要急着去改变他们,有时候他们的表现是正常的孩子会有的表现。如果我们慌不择路,不断给孩子施压,往往适得其反,还是坚持用健康的饮食习惯去影响他们吧。
-END-
相关阅读:
孩子挑食?那就对了;怎么破?正解在此
五个对孩子最重要的饮食习惯
当你强迫宝宝吃饭,知道宝宝怎么想吗?
好习惯源自好家教,好的饮食习惯也是如此
十个关于孩子吃饭的误区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ndesi.com/zyzlrxy/57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