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罗胖发了一段语音(罗辑思维),
他问一位教育界的朋友,
现在中国教育界最大的误区是什么?
大意就是现在国内很多父母都爱说的一句话:
“我不希望孩子多么飞黄腾达,
我就希望他平平安安一生就好”。
这看似宽容善良,
实际却是最坏的一种教育理念。
因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没有哪个人希望自己一生只是平安无事而一事无成的。
秉持这种观念的父母,
很容易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没有尽量给予他丰富的资源和多元的选择,
从而主动灭掉孩子多姿多彩的可能性。
今天我想谈的和这个很类似,也是很多家长喜欢说的一句话:
“孩子嘛,只要快乐就好”。
“虎妈猫爸”的争执
之所以想谈这个话题,是因为我身边有一位朋友是众人眼里的”虎妈“:
孩子还在肚子里时就在附近最好的公立幼儿园排了队,督促着丈夫寻找和打点关系;
孩子刚满6个月就送去了早教,不到一岁就开始到处打听好的钢琴老师,舞蹈老师;
买了很多育儿书,不但自己看,还理出框架和笔记,让丈夫也学习;
常常找老公探讨孩子应该怎么教育,去哪所学校,怎么才能去;
培养什么特长,找什么价位的老师……
刚开始老公还勉强应承着,后来就越来越不耐烦。在爆发了一次后就老公直接对她摊牌,让她不要[异想天开]了,他们两口子都是普通的三本大学生,也没有家庭背景,何必要折腾孩子,他以后上个普通的学校,找份安稳的工作,开开心心就好,这样不但孩子累,大人也还跟着受罪。
接下来当然就是一阵激烈的争吵,因为在朋友看来,他的老公之所以希望孩子快乐就好,更多地还是因为不但他赚不了多少钱,最关键还是太懒。因为朋友自己也要工作,很多事情必须两人交替地去做。
所以这其间就必须让他放下脸面去找关系;
需要他放弃几次聚会去兴趣班接送孩子;
需要他舍弃想换的新车支付培训费;
需要他牺牲部分麻将和球赛的时间陪孩子完成作业;
需要他在工作上更加勤勉以便为孩子将来的教育费做更好地筹谋和准备。
所以朋友也觉得特别委屈,她只不过就是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孩子往“名校生”的方向来培养。正如她的丈夫所讲,他们都来自于普通家庭,没有任何背景。但也正因如此,她才更要加倍的努力,争取不到最好的教育资源,那就争取第二等的,还不行,那就第三等,总之自己先要尽力,也希望孩子能够耳濡目染地去努力,不论最后是否能考上名校,至少自己不要留下遗憾,不然哪有什么资格说“孩子快乐就好”。
通过和她的一番交谈,我确实也挺有感触的。
“尴尬”的名校
首先是关于名校。不知什么时候,家长们开始有些不大好意思公开表示自己希望孩子考名校,因为这一方面显得家长们“野心勃勃”,另一方面好像考名校对孩子还有点“不人道”的意味。
似乎“我想让孩子多才多艺暗含着从小接受各种兴趣班的‘摧残’”,“我想让孩子上名校便意味着挑灯夜读、题海战术”......
所以有多少人是像朋友的老公一样,是在敷衍着工作,打着麻将、玩着手机,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的同时,心安理得地说“孩子嘛,快乐就好”。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想这与媒体那些抓人眼球的关于名校生的负面报道,和近来四处可见的“快乐就好”的育儿理念都密不可分。
“年,ChildTrends做了一个统计:在美国,当家庭年收入超过7.5万美元后,有五分之四的家庭希望孩子能够考上大学并且顺利毕业,而在那些年收入低于3万美金的家庭中,这一比率还不到一半。也就是说,家长自己的收入越高,就越期望孩子能够学业有成。
“传奇”许智美先来看看去年让大家实足惊吓的许智美:
年3月,成都女孩许智美被全美排名第一,被誉为是“中学界哈佛”的高中菲利普斯·安多弗(PhillipsAcademyAndover)录取。
先来看看许智美的个人简历:
全成都最好的中学连续几次全年级第一;
小学3年级参加了CCTV“希望英语”演讲和风采大赛,获得四川省小学组冠军,全国第五名以及最佳语音奖;
英语、数学均拿过华赛、奥赛第一;
钢琴连续六次获得成都市优秀艺术人才钢琴组一等奖,三次获得十佳;
并且在芭蕾舞、二胡、游泳、骑马、跳高、滑冰上也有特长。
再来看看她的父母在培养孩子上是如何用(烧)心(钱)的:
就拿英语来说,从4岁开始,便有贴身老师辅导英语,6岁以后就换成了贴身外教,除此以外,还有其他负责竞赛培养的老师(据该老师称,外出比赛期间,不仅给老师日薪元的报酬,飞机也是订的头等舱);
数学也有一对一的贴身老师,还是北大数学系毕业的。
钢琴师从过李云迪的老师、著名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而多年前但昭义一堂课45分钟收块,还要挑有潜力的教。
生活上除了请阿姨照料,还有一位叔叔专门负责给她安排课外辅导及相关日程,录制来不及上的课,开车接送等。
对于孩子的态度,许智美的父亲坦白的讲,许智美就是中间的那颗行星,家里面每一个人都是卫星,中心思想就是围绕着她转。
最后再来看看许智美是如何努(拼)力(命)的:
许智美初中后每天平均睡四五个小时,白天偶尔打会儿盹儿,一般有十几到二十分钟。她每天的课外辅导,有时高达十几个小时,一般都是一对一。英语平时基本自学,看原版书、杂志。数学课的时间相当多,甚至有些课来不及上,就录了视频回家看,经常弄到半夜两三点。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想法。除了想八卦一下她的背景,也许还有一部分人是在惊叹许智美的努力之余,会开始觉得这样会不会太过了,这么大的强度和压力,孩子受得了吗?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会不会读成书呆子了?明明这么优渥的家庭背景,何必让孩子受这份罪;如果你家长自己有名校梦,自己去考啊;而且现在那么多名校出来的,不也平凡无奇,还不如那些没受过什么高等教育的会赚钱......
如果你有以上疑问,可以先看看下面这个视频:
如此多才多艺,真正意义上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口音纯正;思想远超同龄人的深刻和开放,能做到如此程度的“学霸”,绝不是靠“死读书和刷题”能达到的。虽然一路艰辛,但无疑她是享受了这一过程,享受了她的同龄人无法企及的快意和成就。
作为一名平凡的家长,我们能给到她父母给她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都足矣,怎么敢遑论她的父母是否在名校这个情结上太过偏激,是否有没有以孩子快乐为核心?
除此以外,类似“美国名校华裔学生不堪学业压力自杀”、“原清华/北大学生落魄”,“某高考状元挂科被学校劝退”、“高分低能”的报道也随处可见......这都在给大家灌输一种价值观:名校不等于成功。
不过说到底“名校”和“抑郁”“自杀”“落魄”“劝退”有几毛钱的正相关,到底是这群孩子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还是只是因为他们的名校背景让这条新闻更具有报道的价值,我想只有他们的绩效考核部明白吧。
名校“约”等于“成功”
我们再说回“名校”和“成功”的关系,成功的意义有很多种,为方便统计与分析,我们暂且把“成功约等于收入”。关于“名校”的界定也非常宽泛和模糊,我们这里也先把“名校”看作是“受教育高,而且是优质的高水平教育”的代名词,好了,有了以上的界定后,我们再来看下年美国人力资源统计局的数据:
教育水平
周平均收入(美元)
失业率
博士
1.7%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s
1.5%
硕士
2.4%
学士
2.8%
副学士AssociateDegree
3.8%
上过大学,但未毕业
5.0%
高中文凭
5.4%
高中以下文凭
8.0%
非要拿中国国情不一样来说事的朋友可以看看这幅图:
从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到大专以上文凭的人其收入相较高中文凭或者中小学文凭的人有了质的飞跃。
“疯传”的漫画
当然还是会有人说,把“成功约等于收入”太偏激,是的,的确如此。但是如今大量关于名校负面的、集中的、甚至去头去尾的报道会不会让家长还没有任何打算或者行动把孩子往名校这条道路上培养,就已经开始畏惧这背后的艰辛。所以,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恰好是给了大家一个偷懒的理由呢?就像那位不愿意“折腾”的丈夫一样,反正考上名校也不等于成功,何必那么拼,孩子快乐就好嘛。
也许正因为如此,下面这几幅截图才会在朋友圈疯传:
乍一看,好有道理,不过仔细一想,好像不大对啊。
首先这个假设就不成立,我自己现在为什么要考名校,除了一大堆费用,更重要是的这其间还有巨大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我现在的首要任务不是去考某个大学,而是在努力工作赚钱提升自我,从而给孩子提供更高的平台和更多的选择。
好吧,假设不用考虑以上所有的成本,你去考名校难道就一定能考上?对,也许我还是考不上,不够聪明的大脑、固化的思维、衰退的记忆......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而立之年的我们已经真正意识到优质的教育和圈层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的影响,所以确定的是,现在的我一定会比当年迷茫的我更加地坚定,也会加倍的努力,就算还是没有考上,至少不会再有遗憾和悔恨。
因此,在孩子找到自己一生所爱并能为之全情投入之时,我想,把孩子当做一个名校生资格候选人的方向上培养的这条路至少是不可控性最小,可操作性最大的一条道路。
就算最后孩子考不上名校,或者考上名校后却走上一条不被世俗的成功认可的道路,那也无妨,扎实的教育基础一定会让他有不一样的眼界和更深刻的生活体验。
再回头来说说开头朋友老公的话“我们都是三本毕业生”,但是就算我不会培养,我可以花钱请人帮我培养啊,许智美的父母就一定是名校吗?这都是发展到互联网社会了,难不成我吃个饭还要亲自去种地,教育一样可以外包啊。换一个角度来讲,我自己考不上名校,还不能期盼下孩子超越我吗?这还让不让人类进步了。
家长是否应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父母是否应该对孩子抱有好的期望。
文献太枯燥,此处直接上结论:应该抱有高期望,但不偏执,并且在期望的同时采取相应的行动。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将对孩子的自我期望以及成绩表现产生影响,如果家长从小就对孩子抱有期望,那么这种期望的影响也会贯穿他们整个的求学生涯。
Entwisle,Alexander,Olson,.
在心理学中,也有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期待效应”。它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部分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受老师喜爱或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ndesi.com/mxrxy/57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