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乳腺炎表现 >> 慢性乳腺炎 >> 正文 >> 正文

医院多个项目荣获年上海中西医

来源:乳腺炎表现 时间:2022-9-11
10月17日(周日)下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第十四届杏灵斯泰隆杯科技奖颁奖大会举行,会上颁发年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我院王嵩教授领衔项目“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诊治的应用”荣获一等奖,我院顾耘教授领衔项目“补肾化痰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荣获二等奖,我院陆金根教授领衔项目“顾氏外科精准诊治功能性便秘的规范化方案及应用推广”荣获二等奖,我院袁灿兴主任医师领衔项目“‘滋补肝肾、通络解毒’法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应用和机制研究”荣获三等奖,我院郑培永研究员领衔项目“中医养生科普系列丛书及视频的开发与推广”荣获科普奖。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名称: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诊治的应用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中医院主要完成人:王嵩、赵秋枫、张文龙、李琼、银浩强、张世界、孔德伟、晁慧美、姚晔、闫明勤、张建军项目简介:本研究属于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中医对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cellmastitis,PCM)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联合磁共振(MR)常规成像及功能成像对PCM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对中医治疗PCM起到指导作用。1.首次利用MR对PCM的中医病症、病期及治疗疗效进行评价,提出建立与中医分型、分期、治疗方式及疗效相对应的MR分型预测模型。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例PCM患者,分析研究不同病期、不同中医症型PCM患者的MR特点及分型,对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的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发现PCM患者的MR分型与中医证型、临床分期有相关性,对临床术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参考意义,MR分型有助于发现隐匿性病灶,减少复发率。2.首次将PCM和乳腺癌进行前瞻性鉴别诊断研究;前瞻性收集研究30例PCM患者和24例乳腺癌患者,分析PCM与乳腺癌的MR鉴别诊断要点;本研究发现PCM与乳腺癌病灶实质强化部分ADC值、TLC曲线类型和早期强化率及信号增强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完善了PCM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3.首次将病理免疫学与MR表现做相关分析;将30例PCM患者的手术病理标本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观察不同MR分型与免疫因子CD3、CD20、CD68的表达相关性;PCM病灶MR分型与病理组织内的免疫因子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临床抗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获得上海国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相关课题资助,共发表41篇论文(SCI收录8篇,总IF30.),论文总被引为次;成果已经在国内9家医院使用、推广,增加了PCM患者的检查确诊率,预测其治疗方式和效果,建立了与乳腺癌鉴别诊断的指标,减少了患者的复发率和误诊率。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名称:补肾化痰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中医院主要完成人:顾耘、潘露茜、徐辉、杜文婷、张涵瑜、赵彦超、王嘉宜、王臻楠、高爽、陈家和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中医内科学临床应用和应用基础范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中医治疗多从“痰瘀”论治,但其忽略了AS发生与衰老的相关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其本虚标实的实质。本项目组以“益肾抗衰老”为理论指导,以补益肾精为主,辅以化痰作为AS的基本治则,并形成代表方剂——益肾口服液和软脉煎。项目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首次运用SOM神经网络及多元统计方法进行了5批次,共例AS的中医证型研究,发现AS多为虚实夹杂证,本虚又以肾精不足为主要证型,为AS从补肾化痰论治提供了流行病学佐证。临床研究方面:已先后完成了例软脉煎和例益肾口服液的随机、开放、对照的临床评价研究及两批次软脉煎真实世界研究(分别为例及例)。结果显示,补肾化痰中药使中位斑块面积减小率达22.50%,高于同期西药的0.51%。加用补肾化痰中药相较于单纯西药治疗可提高软斑有效转化率,降低患者累计终点事件发生率。同时具有调脂、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终点事件发生率等作用,为补肾化痰法治疗AS提供临床证据。基础研究方面:①整体家兔模型研究中,软脉煎能有效减轻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面积,调控血脂水平;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稳定斑块;在AS斑块组织处;抑制细胞过度自噬,稳定斑块;在AS斑块旁病变组织,促进自噬,减少AS斑块形成。②在离体细胞培养中,软脉煎能降低内皮细胞损伤;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抑制斑块形成;可通过影响线粒体通路、死亡受体通路,减少AS晚期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提高斑块稳定性;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自噬,抑制AS形成和发展。从而为补肾法治疗AS提供实验依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20篇主要论文被引用次,出版著作4部,举办学术交流会11次,培养研究生22名,人才培养项目3人。该治疗医院等5家医院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社会效益。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名称:顾氏外科精准诊治功能性便秘的规范化方案及应用推广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中医院主要完成人:陆金根、王琛、姚一博、梁宏涛、董青军、何春梅、董艳、银浩强、尹璐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中医外科学肛肠方向临床应用领域。功能性便秘是以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排便梗阻感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疾病,由于生活节奏、工作压力、饮食结构等因素导致该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医院顾氏外科治疗功能性便秘极具特色。顾氏外科第四代传人陆金根教授传承顾氏外科理论精髓,带领团队构建精准诊治功能性便秘的规范化方案,具有以下创新:理论特色:提出“从‘虚’论治”,拟定益气开秘为主,五脏同调、气血并理的治则,形成立足整体观的功能性便秘理论体系。探索“益气开秘法”的生物机制及调控肠道动力障碍的靶点,首次发现钙调蛋白结合蛋白(Caldesmon)参与结肠平滑肌细胞内信号传递,对调节收缩舒张起着重要作用,为功能性便秘发病机制和益气开秘方的生物学效应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技术创新:开展多学科合作,探索和改良检查体位及造影剂,使之更符合实际生理情况。创新采用3D动态经会阴超声无创诊断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联合生物反馈及调整排便体位等行为治疗轻度出口梗阻型患者,对重度患者则采用“自体加固,纠曲去凸”的绑缚疗法,提高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构建方案:基于“从‘虚’论治”整体观,联合技术创新,建立以肠道功能和结构为基础,临床症状为导向的多靶点、多维度的“益气开秘、绑缚法、和营通络法、生物反馈、排便体位调整等”功能性便秘的规范化诊治方案。临床评价:经过9项包含例基于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联合运用:精准量化评估技术、阶梯化分层分类、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和长期动态随访观察,验证顾氏外科诊治功能性便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近6年来,该方案已在北京、江苏、辽宁、河北、湖南等全国22家医院推广应用,共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例,明显提升该病的临床疗效。相关研究得到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论文32篇,其中SCI5篇,被引次,出版专著10部,获得专利授权6项,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具有重要社会价值。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项目名称:“滋补肝肾、通络解毒”法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应用和机制研究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中医院主要完成人:袁灿兴、叶青、顾思纯、周忠焱、周洁、袁晓蕾、顾超、吴攸、许黎敏、胡钰卿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本项目组30余年来致力于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中医药研究,针对目前国际上PD的治疗难点—非运动症状,构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PD非运动症状的综合诊疗模式、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体系,确立了中医药在治疗PD非运动症状中的重要地位,取得4项科技创新:1.继承和发展丁氏内科—胡建华学术思想,提出“本虚标实”为PD发生发展基本因素,以“滋补肝肾、通络解毒法”为基本治疗法则,在PD非运动症状的“病-证-方-效”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2.通过高质量循证研究,先后完成多个区域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余例PD患者,证实熟地平颤方治疗PD非运动症状有效率可达86%,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47%(P0.01),在治疗运动障碍的同时能明显缓解PD非运动症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疼痛”的四大主症,集成优化形成了针对PD非运动症状的中医药规范化防治方案。3.首次建立早期PD抑郁的临床预测模型,帮助早期识别高风险PD抑郁患者,预测性能良好。优化精简传统PD中医分型指标,自主开发的PD中医证型识别系统和APP已经为上海多家帕金森病优势专科所广泛认可和使用,有力推动了PD非运动症状的中西医结合个体化诊疗模式的建立。4.本项目从多模型、多通路、多靶点系统研究滋补肝肾、通络解毒法治疗PD的作用机制,首次明确a-syn寡聚化是PD非运动症状产生和进展的关键机制,揭示熟地平颤方可通过上调CK2、PKL2,下调PP2A的活性,进而增高Calpain-1表达,减少α-synC端的截断,抑制α-syn的异常聚集,起到控制非运动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的作用。获省部级以上课题资助7项,发表学术论文31篇,SCI收录13篇,被引用次;出版著作1部,获国家授权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申请专利2项。主办国家级培训班3次,国际及全国学术会议交流5次,培养研究生12名。滋补肝肾、通络解毒法的学术思想及用医院、医院医院等8家单位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社会效益。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科普奖项目名称:中医养生科普系列丛书及视频的开发与推广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中医院主要完成人:郑培永、周时高、周端、王中奇、钟逸斐、袁灿兴、张玮、茅建春、鹿振辉、王淼、顾敏珏、屠亦文、张笑项目简介:本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中医养生康复学主要内容:本项目是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基础,针对多种临床常见慢性病,把医院优势、特色治疗以医学科普的形式呈现给公众。编撰并发行《龙华名医谈养生丛书》一套,完成基于中医养生学、慢病管理的医学科普视频一套,创新如下:1.本丛书由上海市名老中医理论指导把关,医院重点科室学科带头人亲自参与,详细阐述心病、脑病、肝病、肾病、肺病、风湿、肿瘤等多种慢性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日常调摄等内容,涵盖慢病种类全面,通过问答的形式,生动直观的为患者提供多元化健康宣教服务,也为临床医师提供中医养生知识培训及社区人群健康管理。具有内容丰富、行文流畅、接受度高等特点,深受广大读者喜爱。2.利用中医养生康复理论与医学影像有机结合,完成基于中医学养生保健理论、慢病管理的医学科普视频,将传统的中医理论治疗操作与现代科学3D动画等形式相结合,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中医养生知识和方法。并上传到主流网络媒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ndesi.com/mxrxy/58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