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痈脓肿已经穿溃者(包括自溃或刀溃),以和营清热托毒法治疗,选用当归、赤芍、川芎、银花、黄芩、连翘、蒲公英、瓜蒌、生黄芪、皂角针、王不留行子、丝瓜络等;乳痈脓肿末溃者,以和营清热消肿法疗,选用当归、赤芍、川芎、牛蒡子、僵蚕、瓜蒌、蒲公英、银花、连翘、半枝莲、王不留行子、路路通等。正虚者拟增益气补养之品,阴虚者拟加养阴滋润药;乳胀、漏乳者拟加谷芽、麦芽、山楂等回乳药,新发脓肿加重清热消肿药。
治疗要注意以下几点:(1)抬高乳房,便于积脓排出通畅,尤其对下垂型乳房更为重要。(2)垫棉加压,可使脓腔及窦道内减少脓液潴留容易发生纤维性粘合,从而促使疮口愈合。①谷芽、麦芽各30克,山楂15克,连服5~7天。
和乳汤:贝母、花粉各三钱,当归、蒲公英各一两,生甘草二钱,川山甲一片,土炒为末,水煎服。一剂乳房通肿消,不二剂也。此方以贝母、花粉消胃中壅痰,痰壅而乳房不通,今化其痰,则胃火失势,后以公英、山甲解热毒,利其关窍,不攻自散,恐药过于迅逐,加归、甘草补正和解。
《疡科心得集》:橘叶、蒲公英、象贝母、夏枯草、青皮、当归、赤芍、花粉、香附、黄芩,焮红漫肿,或初起,或渐成脓者。
用青皮疏厥阴之滞,石膏清阳明之热,甘草节解毒而行污浊之血,荆、防散风而兼助药达表,瓜蒌、没药、青橘叶、皂刺、银花、土贝母、当归及酒佐之,无非疏肝和血解毒而已。加艾隔蒜灸二三十壮,于痛处最效,切忌刀针伤筋溃脉,为害不小。
锦囊新定消乳痈神效方(冯氏。)
金银花(二两)、蒲公英(一两)、甘草节(三钱)、没药(去油二钱)、当归尾(六钱)
水酒各三碗煎一碗,食后服;渣再煎,绞汁服。
芙蓉膏:治乳痈发背痈疽,拔根止痛敛口。芙蓉花捣如泥,若无花取根,用竹刀刮去粗皮,只用内嫩白皮,捣如泥,入蜜少许调匀。如未穿即敷四围,中留一孔透气;如已溃,即填入疮口,其脓根自然涌出,俟脓尽再上干脓散。
瓜蒌牛蒡汤:瓜蒌仁12-15g,牛蒡子9-12g,天花粉9-12g,黄芩9-12g,山栀9-12g,金银花9-12g,连翘9-12g,皂角刺9-12g,青皮3-6g,陈皮3-6g,柴胡3-6g,生甘草3-6g。
加减方:乳汁壅滞者加鹿角霜9g,漏芦9g,王不留行9g,路路通9g;乳汁过多者加生山楂30g,生麦芽60g;有肿块者加赤芍9g,川芎9g,当归12g;偏热盛者加生石膏24g,鲜生地15g;偏于气郁者加金铃子9g,合欢皮9g,炒枳壳6g;新产妇恶露未尽加当归9g,益母草15g,减黄芩、山栀;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6g;表寒重者加荆芥10g,防风10g;成脓期加黄芪15g。乳房结块肿痛,伴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数等。
食疗方:
1、双花杏蜜饮:金银花10克,野菊花10克,杏仁9克,蜂蜜30克。先将金银花、野菊花、杏仁(研泥)共煎成药汁,去渣,贮瓶内,分次兑入蜂蜜,代茶频饮。
2、凉拌鱼腥草:取新鲜鱼腥草适量,洗净佐餐,随量拌成凉菜食用。鱼腥草能清热解毒、排脓消肿疗疮,可以促进积乳的代谢排出。
乳腺纤维瘤:中医称为乳栗,乳房内结坚核之病证。《疡医大全》卷二十二:“乳岩乃性情多多疑忌,以致厥阴之气不行,阳明之血腾沸,孔窍不通,结成坚核,形如棋子,或五、七年不发,有十余年不发者,”“或因大怒触动,一发起烂,开如翻花石榴者名曰乳栗。”乳栗即现代医学所称乳房纤维瘤,或乳房肿瘤。治应早期手术摘除。此病发生频率最高的年龄阶段为20-50岁,是乳房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叶内的纤维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增高,从而使纤维细胞过度增生而成肿瘤。因此纤维腺瘤多见子女青年。本病与雌激素有关。身为女性,虽塞药和避孕药还是可以办到的孕激素可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也不可滥吃。乳房出现无痛性肿块。单个或多个,肿块边界清,可活动,表面光滑,与周围无粘连,病程级:慢,可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保持原状,这是乳腺纤维瘤的主要症状。尽管乳房纤维腺瘤的恶变率只有0.2%,但仍应警惕。纤维瘤如果采取手术切除,术后要常规送病理活检。病人常在无意中发现乳内有无痛性肿块,多为单发,亦可为多发,也可在双侧乳腺内同时发生,以乳腺外上象限较为多见,有时在乳内布满大小不等的肿瘤,称为乳腺纤维腺瘤病。肿瘤一般生长缓慢,但妊娠期及哺乳期生长较快。肿瘤直径1~3cm,亦有超过10cm以上者。常呈圆形、椭圆形,质地韧实,边缘清楚,表面光滑,移动良好,触诊有滑动感。无触压痛,无乳头溢液。乳腺纤维腺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甚清楚,但一致认为和以下因素有关。
1、雌激素水平失衡如雌激素水平相对或绝对升高,雌激素水平的过度刺激可导致乳腺导管上皮和间质成分异常增生形成肿瘤。
2.局部乳腺组织对雌激素过度敏感:正常乳腺的各部组织对雌激素敏感性的高低不一,以致对敏感性高的局部组织易患本病。另外由于局部解剖、生理特性的差异,致使不同妇女乳腺组织对雌激素刺激的敏感性不同,对雌激素刺激敏感的妇女才得病。说明以上两种原因是协同作用的。
3.饮食因素:高脂饮食可改变肠道菌群,使之来自胆汁的类固醇在结肠中转化为雌激素,进而刺激乳腺导管上皮及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引起本病。
4.遗传倾向。
乳腺纤维腺瘤需与乳腺增生症、乳腺癌相鉴别。
1、乳腺增生症多见于30~40岁年龄组,且多为两侧乳内可触及结节或肿块,肿块大小及疼痛常与月经周期有关,常有触痛,偶见乳头溢液。
2、乳腺癌多发生于40岁以上年龄组,为无痛性单个肿块,肿块边缘不整,境界不清,常见腋窝淋巴结肿大和变硬,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常找到癌细胞。
乳腺纤维腺瘤的病理特点为:
1、大体形态肿瘤一般呈圆球形、椭圆形、分叶状,与周围境界清楚,有完整包膜,直径多在3cm以内,质地较坚实。切面质地均匀呈灰红色,略向外翻,可见许多大小不一的裂隙及黏液样光泽,少数可见切面有囊腔及囊内乳头状瘤形成。有时还见钙化区或骨化区。
组织形态:根据肿瘤中纤维组织和腺管结构的相互关系,可分为以下5型。
1、管周型(围管型):病变主要为腺管周围弹力纤维层外的管周结缔组织增生,弹力纤维也参与肿瘤形成,但无平滑肌,也不呈黏液样变性。增生的纤维组织从周围压迫乳管及腺泡使其成为腺管状。纤维组织致密,常呈胶原变性或玻璃样变,甚至钙化、软骨样变或骨化。腺上皮细胞正常或轻度增生,偶见囊性扩张及乳头状增生。但腺上皮增生不如纤维组织活跃。
2、管内型(向管型):主要为腺管上皮下结缔组织增生,上皮下平滑肌组织也参与肿瘤形成,但无弹力纤维成分。病变可累及1个至数个乳管系统,呈弥漫性增生。早期上皮下结缔组织呈灶性增生,细胞呈星形或梭形,有不同程度的黏液变性。增生的纤维组织从管壁单点或多点突向腔面,继而逐渐充填挤压管腔,形成不规则的裂隙状,衬覆腺管和被覆突入纤维组织的腺上皮因受挤压而呈两排密贴。在断面上,因未切到从管壁突入部分,纤维组织状如生长在管内,故称为管内型纤维腺瘤。在较大的腔隙内,有时可见许多上皮包绕间质的乳头状结构,腺管上皮亦可受挤压而萎缩或完全消失。间质纤维组织可发生黏液变性,纤维组织可变致密并发生透明变性。间质亦可发生钙化及骨化。
1、混合型:一个肿瘤中以上2种病变同时存在。
2、分叶型(巨纤维腺瘤):多见于青春期或40岁以上的女性,瘤体较大,其直径多在7cm以上,呈球形,基本结构类似管内型纤维腺瘤。由于上皮下结缔组织从多点突入高度扩张的管腔,又未完全充满后者,故在标本肉眼观察和显微镜检查时呈明显分叶状。一般纤维细胞和腺上皮细胞增生活跃,但无异形。本型与管内型的区别在于,分叶型瘤体大,有明显分叶。与叶状瘤的区别在于,后者常无包膜、间质细胞有异形,可见核分裂。
3、囊性增生型:是由乳腺增生症演变而来。瘤体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清楚,可有包膜。肿瘤由腺管上皮和上皮下或弹力纤维外结缔组织增生而成。上皮病变包括囊肿形成、导管上皮不同程度的增生、乳头状瘤病、腺管型腺病及大汗腺样化生等。本病与囊性增生病的区别是后者病变较广泛,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且常累及双侧乳房。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ndesi.com/nxrxy/1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