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大家的回复,有人认为是浆细胞性乳腺炎,有人认为是乳腺癌,还有的认为是乳腺结核。该病例病理结果为肉芽肿性乳腺炎,你猜到了吗?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肉芽肿性乳腺炎?
是一种发生于乳腺小叶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也称为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或者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等。本病较少见。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其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泌乳、局部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
肉芽肿性乳腺炎主要病理特点是什么?
以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多发、散在,或相互融合,早期病灶局限在小叶内,晚期可破坏小叶结构侵犯到小叶间隙、皮下或乳腺后间隙的脂肪组织。肉芽肿的细胞成分是上皮样细胞、郎罕氏细胞、中性粒细胞,少数浆细胞。肉芽肿中心是中性粒细胞形成的微脓肿,可融合成肉眼可见的小脓肿或更大脓腔。肉芽肿周边是增生的纤维组织层层包绕,并有新生毛细血管。一般没有导管扩张和导管周围炎表现,肿块周边为洁白柔韧的正常腺体或脂肪。病变区无干酪样坏死,特殊染色无病原菌。
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表现有哪些?
临床上最多见的表现为育龄期女性单侧孤立性乳腺肿块,多同时存在皮肤炎症,可引起病变一侧的皮肤窦道和乳头内陷。属于特发性炎症,病情容易反复发作。一些患者可突然发病,短时间内炎性肿块增大明显,出现坏死、脓肿、溃疡以及窦道。少数患者可能有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表现是什么?
根据超声表现分为结节型、团块型及窦道管样型。三种类型可单独发生或同时发生。
(1)结节型常存在于腺体浅层,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可伴有回声增强,内部血供较少。
(2)团块型主要表现为肿物形态不规则,边缘可见有蟹足毛刺征,内部回声不均匀,多同时存在腋窝淋巴结肿大以及丰富的血流信号。容易被误认为乳腺癌。
(3)窦道管样型主要表现为不均质低回声区同时具有窦道开口位于皮肤表面,表现为管样低回声。容易被误诊为导管癌或者导管内瘤。
鉴别诊断:
本病因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与乳腺癌相似,故容易混淆。穿刺活检为主要鉴别手段。本病患者腋窝淋巴结肿大时其形态比较规则,皮质有均匀性增厚现象,这是反应性增生的表现,通过这种表现能够将其与乳腺癌淋巴转移的情况区分开来。其他需要鉴别的疾病有:(1)乳腺导管扩张症,好发于绝经期前后,多有哺乳困难史;肿块位于乳晕周围,乳头溢液多见;病变主要累及大乳管,以浆细胞浸润为主;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大乳管扩张。(2)结核性乳腺炎,中青年多见,有结核病史;乳腺组织中有典型结核结节,常有干酪样坏死;结节不以小叶为中心;抗酸染色见结核杆菌。(3)乳腺脂肪坏死多见于40岁以上体型肥胖者,多由外伤引起;镜下可见脂肪细胞崩解形成空泡,周围围绕泡沫细胞、纤维母细胞、多核巨细胞等;典型的非坏死性肉芽肿和血管炎少见。
治疗:
目前,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治疗经验较为有限。单用抗生素无法治愈,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肿块单纯切除及局部扩大切除术。有数据表明局部扩大切除效果较好,较少引起局部复发及切口不愈等并发症。本病如在术前确诊,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使肿块缩小,促进伤口愈合,从而缩小手术范围。
(部分资料参考自:程静,唐利,张灿晶等.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声像图特征及误诊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12(2):-
杨春水,苗永昌.肉芽肿性乳腺炎1例报道与文献复习.中国肿瘤外科杂志,,6(6):-黄翠青整理发布)
点击右上角您可以进行如下操作分享此文:
1、和朋友们分享此文;
2、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3、将文章分享到腾讯微博;
4、点击“历史消息”即可查看以往发送的资讯文章;
您还可以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ndesi.com/nxrxy/56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