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小颖(医院头颈乳腺科一病区)
我像往常一样准备上班时,突然想起昨天孩子已满1周岁,自己也应该恢复怀孕前的穿着了,故换上了有塑形、紧致作用的钢圈内衣。
谁料,问题就来了:当我从待了8个小时的手术室走出,紧绷的神经刚得以松弛时,突然感到左乳胀痛难忍,尤其以外下象限为主,并直接牵扯左上肢不敢抬举。
这时,我只能想到一个可能: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此病最主要的病因是乳汁淤积,而乳汁淤积又与妇女穿戴不合适的内衣密切相关。下面,我以自身情况为例,与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处理哺乳期急性乳腺炎。
及时有效地去除乳汁
目前我正处于乳汁淤积期,最快在48~72小时内就会形成乳房脓肿,此时首选的办法是喂奶,通过孩子的吮吸使乳汁排出。故我火医院,但因孩子来前刚喂过辅食,且对新环境充满好奇,只顾东张西望,我多次尝试喂奶,均以失败告终。
其次,可选择自行手挤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教会每个妈妈手挤奶,至关重要。相关专业的医务人员更应该熟练掌握“马麦氏挤奶法”,要点如下:
首先将食指和拇指摆成“C”形,置于距乳头2~3cm处,并依据乳房大小、形态不同,适度调整位置;
接着,深深压向乳房深处,方向朝后背,而不是乳头;深压后,再慢慢向乳头、乳晕区挤压,随之放松,反复多次该动作。
实际上,手挤奶是模仿婴儿吃奶的方式来刺激泌乳反射,让乳汁自主喷出,但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若妇女患处已疼痛难忍,无法尝试自行手挤奶,也可建议其寻求专业的母乳喂养指导人员协助。
专业人员包括:
①国际哺乳顾问(IBCLC)注册人员;
②医疗专业乳房按摩师;
③市场上的“催乳师”、“通乳师”。
我曾在门诊遇到很多因暴力催乳导致红肿的问题乳房,须注意,若通过安全的手法按摩来通乳,一般是没有疼痛感的,这可作为催乳师是否合格的参考标准之一。
及时用药
即使此刻我左上肢及左乳疼痛难忍,但由于还有患者的事情未处理,只能强忍疼痛继续工作。可是,重新回到办公室不到10分钟,我开始寒战、双手不自主颤抖,量体温高达39.4℃。
《外科学(第7版)》指出,急性乳腺炎患者应避免使用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磺胺类或甲硝唑等药物,应用青霉素、头孢菌素和红霉素较为安全,中药治疗可用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物。
《哺乳期安全用药指南》指出,布洛芬是哺乳期退热、止痛的首选用药。抗生素疗程一般为6~7天,有药学专家认为使用阿奇霉素也是安全的,疗程3~5天,并使用足够疗程。
因此,我自行服用了退热止痛药(布洛芬)+抗菌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中成药(蒲地蓝口服液)。
另外,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只要用药安全,可继续哺乳,无时间间隔。
国际哺育医师协会(ABM)总结:尚没有证据证明乳腺炎时对健康的足月儿继续母乳喂养有风险。且《外科学(第7版)》也指出,患者一般不需要停止哺乳,若感染严重或脓肿引流后并发乳瘘等,则应停止哺乳。
还有专家提出,即使乳房局部脓肿形成,若脓肿部位不位于乳头、乳晕区,仍可继续哺乳,但这一看法尚有争议。
冷敷
第二天,我体温恢复正常,左乳胀痛基本消失。但左乳外下象限仍可触及小范围积乳区域,隐隐作痛,皮肤表面无红肿。故我下班回家喂奶结束后立刻开始自行手挤奶。尽量排空后,从冰箱冷藏区取出土豆片冷敷积乳、疼痛区域,止痛效果明显。
事实上,若哺乳期妇女乳房有过度涨奶、小淤积、大硬块表现时,都可立即冷敷,以有效减轻水肿和疼痛,便于乳汁排出,冷敷除了选择土豆片外,还可使用卷心菜、冷毛巾、退热贴等。
但不能热敷,对于正常乳房,热敷确实能增加乳汁的分泌,但若伴乳管不通畅,热敷就可能会加剧疼痛症状。
到了第三天,我左乳外下象限积乳肿块明显变软、缩小,但仍有直径大约1cm隐隐不适。后来我找了比较信任、手法轻柔的通乳师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单侧乳房按摩排乳。
对于急性乳腺炎后的局部顽固积乳肿块,局部已无明显红、肿、热、痛炎症表现者,临床一般建议进行冷处理,如密切观察、安心哺乳、坚持冷敷,多数可自行吸收。
总而言之,哺乳期妇女应穿着宽松、舒适的哺乳专用内衣;若妇女已出现乳汁淤积,应通过喂奶、自行手挤奶、专业人员等途径及时有效地移除乳汁,并合理用药,适时进行冷敷,勿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原文刊登于《医师在线》杂志第期,有删改
责编:吴王群
邮箱:wuwangqun
jcyy.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ndesi.com/rxyzz/57525.html